01
(资料图)
安史之乱起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整整长达八年时间,给唐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而安禄山死于757年1月2日,也就是安史之乱8年时间,安禄山在其中只领导了一年多就去世了。按理说,主将一死,军心就涣散,失去战斗力。而为何安禄山死之后,叛军依然叛乱达6年之久,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对于叛军很不利的一点是,频繁的更换最高领导人。
安禄山死于自己儿子安庆绪之手,安庆绪死于史思明之手,史思明死于自己儿子史朝义之手。安史之乱,叛军就接连换了四位领导人,这对叛军是很不利的。更不利的是,有两次都是儿子杀害父亲,这样的行为是很失人心的。
02
这里说两场战争,就可以说明叛军的强悍。
一是,香积寺之战
公元757年九月二十七日,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打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场大决战。
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与安庆绪率领的10万叛军兵锋相对,双方从中午杀到傍晚。叛军被斩首达到了惊人的6万人,这是中国战争史单日战死的最高纪录,叛军最后不支,退出了战斗,唐军死伤同样惨重,无力再追。
这意味着叛军虽败,但在战争中显示出了空前的决心和强大的战斗力,不然战死者就不会达到全军的60%之多。
二是,九节度围相州。
758年秋九月,鉴于安庆绪不断的败退,唐王朝想毕其功于一役。唐肃宗命令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帅大军60万,讨伐安庆绪。
安庆绪所在的相州自然是被围成了铁通,安庆绪的军队并不多,数万人而已。安庆绪只得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带兵13万,前来救援。
759年春三月,唐军对相州发起了总攻,史思明并没有带全军,而是挑选了5万精兵,冲击唐军。60万唐军竟然被史思明5万人人马击溃,死伤无数,四散逃离。
叛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03
这个时候,我们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为何安史之乱为何能够持续八年之久,那是因为叛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多次在战场上重创唐军。那么,叛军的战斗力为何这么强悍呢?
这里就要说说唐军的征兵制度。唐朝初期,兵制的形式还是继承北周、隋的府兵制府兵制。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那农民为什么心甘情愿的自带粮食,自带武器去打仗呢?那是因为政府免费给了农民土地啊。这本质上是一个双方互惠互利的方式。
但是这个方式到了开元年间已经实行不下去了,因为国家没有土地拿出来分了。那么没有分到土地,肯定就没人去为唐王朝打仗。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不过,募兵制中间有一个问题。募兵制招来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成为了职业兵。当兵的人属于家中青壮年,他当兵的俸禄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也被吸进了军队,这样减少了社会的动荡。
而另外一个方面,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如果不进行调动,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04
这个时候,就可以回到我们的问题了,叛军的战斗力为何这么强悍呢?因为,这些士兵是靠当兵生存,靠当兵养家。只要安庆绪、史思明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待遇,他们就可以作战,何况叛乱本身就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抢夺收益。而安庆绪、史思明在前面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运回了后方,也能够支付给他们足够的俸禄。所以他们的作战也很英勇,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正义,让自己和家中的妻儿老小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正义。
他们不认什么李唐王朝,也不管什么道义,只要能够让自己和一家老小活下去,他就愿意去干。就这样,他们在战争中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安史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叛军将领,被重新任命为节度使,他们手握兵权。而叛军的普通军士也被安排到各地,他们依旧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依旧是唐王朝的心头大患,直至唐朝灭亡,他们依旧活跃在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