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格格要出嫁》,里面讲的就是顺治帝跟明珠格格之间的故事。
这或许就是当时的我对顺治皇帝最初的印象,当然,最终的结局是顺治皇帝未能娶到明珠格格。而是为了完成母亲的使命,以及作为皇帝的担当娶了富察珍儿为皇后,并在其生产之日上山遁入了佛门。
(资料图片)
当然,历史上的顺治皇帝24岁就驾崩了,据说是感染了天花病毒。而24岁的年纪放到现在,明明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嘛,别说子嗣了,估计很多人连个对象都没找到呢。
可是,顺治皇帝却留下了8个儿子,6个女儿,让人惊叹的同时,难免浮想联翩,这背后是否藏有鲜为人知的隐情呢?
一、
清朝的皇帝确实挺惨的,尤其是这些年各种清宫剧的播出,硬是靠这群皇帝的头顶,整出一片大草原来。
乾隆皇帝是满世界去找自己的亲爹,雍正皇帝是整天琢磨甄嬛的哪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顺治皇帝更惨,亲爹都蹦出来好几个。
有说他是多尔衮跟太后所生,毕竟有本野史说太后下嫁了摄政王;有说顺治帝啊,其实是洪承畴的儿子,因为当年庄妃曾经去色诱过他;还有说顺治帝啊,其实是庄妃私通皇太极的侍卫邓侉子和王皋所生……
当然,这些野史传说啥的,大都是反清人士杜撰的,也是为了抨击其执政的正当性。这么多年过去了,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传播至今,经久不衰。
顺治皇帝乃皇太极亲生的,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跟妃嫔们生下来的8子6女,也是事实。有些野史杜撰说顺治帝的这些子嗣中,其实有很多是多尔衮在后宫留下的种,这确实是无稽之谈。
先不说多尔衮胆子能否大到这种程度,敢去秽乱后宫,单就时间上就对不上。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就去世了,而顺治帝大婚乃至亲政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死人还能糟践顺治帝的后宫?
再说了,多尔衮这个人身上有病的,娶了十多个妻妾,只有一个女儿。要知道前期清朝皇室的生育能力真不是吹的,努尔哈赤生了16子8女,皇太极生了12子14女,多尔衮十三岁大婚,三十九岁去世,怎么看都不该只有一个女儿。
二、
事实上,多尔衮之所以丧失了生育能力,主要还是松锦会战时,身负重伤,从那以后就没有再诞下子嗣。
而顺治帝,也就是福临之所以能登顶皇位,这里面离不开多尔衮的斡旋。一方面,是皇太极的妃子孝庄攀附上了多尔衮,牺牲了某种代价,换来了福临的即位。另一方面,也有刚才提到的多尔衮没有儿子的原因,不然的话,他为了儿子也会争一争皇位的。
事实上,清朝选择继承人上面,子嗣是否旺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除非没得选,不然肯定选择子嗣旺盛的那一支。事实上,清朝后期之所以变得任人宰割,子嗣不旺盛是一条重要原因。等到了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更是一个子嗣都没有,彻底绝后了,也预示着这个朝代的灭亡。
包括我们之前津津乐道的,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老八胤禩之所以夺嫡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子嗣不旺盛。堂堂的八贤王竟然只有一根独苗,在当时死亡率如此高的年代,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除非康熙帝疯了,才会传位给他。
从这个方面考虑,这也是多尔衮没能觊觎皇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然的话。自己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夺了皇位,到最后没继承人,还得拱手让人,他是吃饱了撑的,干这无用功?
但不管怎么说,多尔衮在福临即位之后,成为了全天下权力最大的摄政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
既然排除了旁人帮忙的嫌疑,那么顺治帝年纪轻轻怎么就产出这么多子嗣,有啥秘方没有?
其实顺治帝的生育能力,8子6女,在清朝的众多皇帝中并不出色。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这三位无子嗣的皇帝就不参与比较了,顺治皇帝仅比咸丰皇帝的两子一女多一些而已。跟雍正帝和嘉庆帝的子嗣是一样多,都是14个儿女,也就属于中等水平吧。
当然,要是考虑到顺治帝二十四岁就没了,十四岁大婚,整个繁衍后代的时间就十年。他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十二岁大婚,繁衍了五十多年后代,也才35子20女嘛。乾隆帝更不行了,活了八十多岁,也不过留下了17子10女而已。
要是顺治皇帝再多活些时日,超过乾隆帝,直追康熙帝,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他年纪轻轻就诞生下这么多子女,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顺治皇帝比其他的皇帝要早熟一点,虽说即位后也当了一段时间的傀儡皇帝。但顺治帝跟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不同,倒是跟他的儿子康熙帝挺像,啊,不对,应该说康熙帝像顺治帝。
一般情况下初代帝王,精力都旺盛,不旺盛也不行啊,不然也成不了开国君主。他们能利用一切机会播种,播完还能立马翻身上马迎敌,体力强悍。更重要的是,这种君王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强,能决定跟谁生孩子,但是到后期就不行了,生育权已经被外戚啊,或者贵族集团控制了。
所以,同治帝也好,光绪帝也罢,他们决定不了自己娶谁,这也影响到了子嗣的诞生。
四、
同样,顺治帝前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其还没有大婚之前,摄政王多尔衮就替他选好了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孟古青。
但顺治帝又是幸运的,这可比一直被慈禧太后控制的同治帝和光绪帝幸运多了,因为多尔衮在他大婚之前死了……
当年清军能入关,离不开多尔衮的运筹帷幄,也是在他的带领下,顺治皇帝连同孝庄太后等一行人迁都北京,从此坐稳了江山,而多尔衮也问鼎了权力高峰,成了皇叔父摄政王。
由于顺治帝年幼,多尔衮也成了大清实际统治者,每次他围猎或者出师时,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得列班跪送,听候旨意。每逢重大节日,众臣们在向顺治帝朝贺之后,还得去拜贺多尔衮。
到了多尔衮摄政后期,每次颁布命令还得去找顺治帝拿玉玺,实在是麻烦,索性将玉玺搬到自己的府上,连向皇帝行礼都免了。那时节,王公大臣们不去宫里候旨,全都跑他府上待命了,甚至连皇亲国戚,王子贝勒们也得每日去多尔衮府上待命。
也正是因为多尔衮权势的日益强大,让他想起了自己苦命的被逼殉葬的生母阿巴亥,于是在顺治七年,执意要追尊其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也正因为这次回盛京追封母亲,导致几个月后,多尔衮在古北口外狩猎,马受到惊吓,多尔衮跌成了重伤。
最终不治身亡!
五、
多尔衮去世后,虽然顺治皇帝年龄尚小,但没有了权力束缚,也就自然得以亲政。
而皇帝亲政的一个象征就是大婚,于是在顺治八年,多尔衮死后八个月,顺治帝大婚了。娶的皇后仍然是当初多尔衮指定的人选,也就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孟古青。
当然,这也并非是因为多尔衮的余威仍在,而是因为孝庄太后还在左右着顺治皇帝的婚姻。但当时顺治帝十三四岁的年龄,放在现在来看,刚好进入到青春期,本就是叛逆的时代。所以,他对太后指定的皇后,并不感冒,你越想让我生出蒙古血统的子嗣,我偏不!
后来的同治帝跟光绪帝跟顺治帝的情况差不多,越是太后指定的皇后,就越不亲近。好在顺治帝掌握实权,可以自由选秀女,这也导致其亲政后的十年时间内,频繁充实后宫。
光有称号的妃子就有20多人,其中皇后4位(包括后来追封的“孝献皇后”董鄂妃,以及康熙皇帝即位后追封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7位正妃、9位庶妃,还有17位格格,以及其他没有册封或名分的宫女等等。
据说,顺治帝的后宫人数,达到了200人,即使没有这么多,四五十人总是有的。
顺治皇帝确实叛逆,虽然听从孝庄太后的安排,接连册封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以及几个同样有着蒙古血统的妃子,但是他却没有跟她们生下一个龙子。相反,顺治皇帝却跟其他自己挑选的妃子如胶似漆,疯狂产子,雨露均沾,故子孙多多。
六、
顺治皇帝多子的原因,还跟他宠爱一个妃子有关,这就是董鄂妃的爱情传说。
董鄂妃是顺治十三年选秀时,皇上挑中的妃子,这也是顺治帝一生所爱。有了董鄂妃之后,顺治帝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她精通文学,文化造诣很高,跟顺治帝有共同语言。而且董鄂妃又善解人意,给了从小就在安排下成长的顺治帝极大的鼓励,让他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爱。
这也导致董鄂妃进宫没多久就被封为贤妃,贤妃刚当了一个多月,又被封为了皇贵妃。甚至在董鄂妃生下皇子之后,顺治帝执意要立她为皇后,还要册封这个皇子为太子。
正所谓,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顺治帝跟董鄂妃生下的皇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这对双方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之后董鄂妃就一蹶不振,没几年便去世了。
有人说,顺治帝并不爱董鄂妃,不然的话为什么有了她之后,还接连跟其他妃子生孩子?
其实这倒是冤枉了顺治帝,在当时死亡率极高的时代,又是帝王之家。要想大权别落到旁人手中,是务必要多生子的,不然的话,就那么一两个皇子,没能活到成年咋办?
刚才也提到了,董鄂妃非常善解人意,也是苦劝顺治皇帝雨露均沾,这才让顺治帝有了八子六女。但别看他生了这么多,还是帝王之家呢,真正活下来的却没几个。
八个儿子,只有四个活到了成年,活下来的四个,其中皇七子隆禧也是19岁死了。六个女儿,就活下来一个,老二和硕恭悫公主。
七、
顺治帝24岁驾崩,也并非正常死亡,而是感染了天花病毒。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提倡早婚早育多生的原因所在,因为自己能不能活到壮年都难说。所以,十三四岁便结婚生子,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只要有了生育能力,那就得生。
后来的康熙帝之所以能即位,也是因为他生命力强,感染了天花后,获得了天生的免疫。不然的话,纵然是当上了皇帝,就跟老爹一样,24岁照样感染病毒,一命呜呼。
为了多生子嗣,顺治皇帝也发明了选秀女的制度:
“选秀女,顺治年间定。”
当然,他制定了这个制度,估计也是为了对抗孝庄太后,毕竟顺治帝的老爹皇太极的五大福晋就全部来自蒙古科尔沁家族博尔济吉特氏。他不想局限在蒙古部落中选妃,也不想受制于人,那就得扩大选择范围,于是把满洲官员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都纳入后妃的选择行列。
而且,因为是自己挑选妃子,只有看上眼的才会选,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生孩子的概率。
男人嘛,正常,换做其他人,只要有能力,也是能生则生啊,不至于老来空流泪。况且作为帝王,又不会控制他生育,也不担心养得起养不起的问题。不像现在,很多人就算想生,那也得先找到老婆再说啊。
别说二十四岁有八子六女了,你问问他找到对象了吗?
三十岁还单着到处跑的人大有人在,这放到清廷皇帝身上,早被文武大臣喷死了,太后也不干啊。
所以,顺治皇帝有那么多孩子一点不奇怪,这种战绩,在清朝皇帝当中,也不算出类拔萃,顶多算个及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