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河南省固始县(光州)人。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好骑射,年十三乡试第一,稍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终成文武全才。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岭南道义安郡(今潮州)绥安县(治所在今天福建云霄县火田村,辖属义安郡)至泉州一带土著啸乱,唐高宗命归德将军、朝议大夫陈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副将许天正,营将李伯瑶、马仁、张伯纪、沈世纪、欧哲及将校123员,府兵3600人入岭南平乱。时年陈元光13岁,随父征战沙场。
(资料图片)
父亲陈政初战告捷,但终因寡不敌众受困九龙岭(今漳州华安县),次年祖母魏敬以72岁高龄携儿孙及58姓氏5800府兵驰援。经七年苦战,676年突破盘陀岭进入云霄火田村,开始重建工作,次年,陈政积劳成疾病殁。
平潮寇,建行台
唐仪凤二年(677年),21岁陈元光奉诏袭父职,是年,土著藐视年轻陈元光初掌帅印,再度兴兵起事,畲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领8000人进犯潮州,先攻陷潮阳,使潮州腹背受敌。潮州刺史常怀德飞檄向陈元光求援,陈元光接信后即挥师入潮,在饶平县黄冈镇石壁山南麓安营扎寨,并以此为军事基地和要塞,做好长期斗争准备。历经多次战斗,擒获畲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潮州潮阳之围得解。(据《东里志·卷二·境事志》)
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潮寇陈谦复起兵,循州(今龙川)司马高琔受命专征潮寇,复檄陈元光入潮。陈元光征鞍未卸,又提兵入潮,伐山开道,历经大小百余战,俘获贼寇万余众,迫寇投降,使岭南岭东自潮至循,得以安宁。陈元光因平寇有功,晋升为恤川侯,继任岭南行军总管。(以上见《广东通志》卷二九二·列传·陈元光传)
为彻底根除寇患,保境安民,达到社会长治久安,陈元光分别在州郡四境建立四个行台:“一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沿线饶平、潮州、揭阳;一在新安县大峰山清宁里芦溪堡,沿线直至诏安太平镇止;一在常乐里佛潭桥,直至沙溪湾里大巫(太武)山止;一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沿线直至苦草镇。同时在要塞建立36个堡所。其中饶平海山镇欧边村就是部将欧哲驻军堡所,其后人长期戍边,并在该堡所繁衍后代形成“欧边村”。
自潮州一战之后,二十多年无战事,为潮州漳州建设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建设唐化里
传技术,兴商贾
陈元光平定潮寇之后,回军驻地云霄,收集流民建立特区“唐化里”,教导畲族、山越族等少数民族耕作、纺织、造船、晒盐、制陶、榨糖、制茶、疏导水利等中原先进技术,在“唐化里”的少数民族免除赋税。鼓励商贩聚集一起,每日正午击鼓开市,日落鸣金收市,经营货物繁多,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等应有尽有。
倡导通婚
促进民族融合
陈元光积极鼓励部将士兵与原住民通婚,他在《候夜行师七唱》一诗中说:“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由于长期战乱,南蛮百越男子多战死或逃亡,致使土著女多男少,而入岭南的中原府兵,由于长期戍守边疆,多数成为胡子兵。为破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陈元光破除汉蛮不通婚民俗,大力提倡汉蛮互相婚配。这一民族融合政策,为促进区域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极佳效应。
文治德治,兴教救时
陈元光主张以教化治民,他认为造成土著啸乱的根源在于:“职方(地方行政机构)久废,学校不兴”,民众长期“不沐王教”,“民风丑陋”所致,而“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络其心”,只能“明王慎德,以徕四夷”,施行“文治”“德治”才是根本。他在给朝廷的《请建州县表》中阐述:土著散居于各处山寨,“所事者廆狩为生,所习者横暴为尚”,“诛则不可胜诛,迁徙则难以屡徙”,“抚绥未易,治理诚难”,要使社会长治久安,“其本则在创州县,则民心自知感激”。陈元光把兴教办学视为“救时之急务”。他号召建置学校,在州治设立专司教育的“文学”一职,主持乡校事宜。在陈元光的倡议和支持下,龙溪县县令席宏聘请漳州建州后第一个明经登第陈珦(陈元光之子)负责乡学(教育)。景龙二年(708年),陈珦在龙溪游仙乡松州堡(今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创办松州书院,并亲自到书院主持讲授,倡导中原文化,培养人才,传播文明。随着学校的创办,文教渐兴,诗赋唱和开启了风雅新声,知书达礼的人愈来愈多,带动民风转淳。
元光精神
影响千秋万代
广济王陈元光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边塞诗人,他所作《龙湖集》其中5首诗作——《落成会咏》《示子珦》《太母魏氏半径题石》《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潭桥》录入《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这些诗充分表达诗人爱国情怀,以及边塞诗人乐观向上精神,同时,也彰显中华民族忠孝的传统美德。
唐朝时期,潮州和公元686年经陈元光奏请设立的漳州同属岭南道管辖。以陈元光为核心的87姓氏对粤东潮州文明进程影响深远。从农耕技术到各项手工业技术、商业文化、教育、语言都起到奠基作用。以中原河南洛阳语言和潮州本土语言相结合而形成“河洛话”即潮州话同属闽南语系,更是深刻诠释陈元光对整个粤东闽南乃至福建、台湾、东南亚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
陈元光对粤东福建文明的历史贡献得到历史的高度评价。自唐朝至清朝,历代帝王对陈元光追封达22次——摘要如下:唐玄宗(712年)封临漳侯,北宋徽宗(1113年)赐庙额“威惠”,南宋高宗(1143年)封“忠毅文惠王”,宋孝宗(1168年)赐“灵著顺应昭列广济王”,明神宗(1579年)封“威惠开漳陈圣王”,清高宗(1730年)赐“开漳圣王”。
1300年来,世界各地纪念陈元光庙宇达800多座。其中,广东“威惠庙”四座,分别在饶平、潮安、南澳和惠州; 陈元光故乡“广济王祠”一座;福建“威惠庙”“开漳圣王庙”数百座;台湾“灵著王”陈圣王庙上百座。道路、桥梁、地名冠以陈元光名号的更是比比皆是。
唐朝初期至中期,广东潮州及故绥安县周边蛮荒地域达数千公里,百越南蛮未开化土著时常袭击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社会动荡不安,陈政陈元光父子携87姓氏将校士兵家眷万余人历经十八年苦战平定啸乱。
平乱时代处于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生活极其奢华,而南疆尚处于荒芜时代,物质奇缺,生活动荡,陈元光及将校大都是开国元勋和名门之后,啸乱平定,他们本可以凯旋回师过着安逸奢华生活,而他们则选择开荒屯里,建设州县,传播先进技术,传播中原文明,与未开化少数民族通婚,如此思想境界,可谓天高地厚。
唐朝共历289年,而陈元光祖孙六代150年在南疆守护开发,期间经历安史之乱,军阀割据等时代。但是,陈元光及87姓裔孙始终赤胆忠心报国,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历经漫长150年,蛮荒之地改变陋习渐入文明进而与中原文明并驾齐驱。
以陈元光为核心的87姓氏,是岭东开拓者,他们坚忍不拔,勇于奋斗,敢于开拓,忠心报国,其精神财富,永放光芒!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
版权属于原作者,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我们只是资源搬运工,部分文章如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