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少年包青天》,几个细节,让我看清了崔明冲的虚伪
22年过去了,周杰版的《少年包青天》(下称少包)在豆瓣的评分仍高居8.6分,是无数人剧荒时,总一遍遍重刷的好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少包在这些年里因为剧本的原创度不够,一直饱受诟病,深陷剧情抄袭的传闻里,但这部剧的本土化却做的极好。
无论从人设,到故事逻辑,还是到演员,这部剧有太多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在每一个单元故事里,网友们总有许多意难平的时候。
要么对人,要么对事。
这里边,崔明冲和云霜的故事就非常值得一说。
崔明冲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角色,然而,也是直到一遍遍重刷,细细斟酌故事之后,小兮才从一些细节中,看到了崔明冲这个人的虚伪。
而那些细节里,云霜的死,尤其值得一说,三年前,云霜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崔明冲到底虚伪在哪儿,本文,就从这两个疑问来说说。
01、云霜托梦于包拯,是为鸣冤
公孙策比包拯早了许多赶到京城,对京城的大小事也多有了解。
云霜的故事,就是通过公孙策的口说出来的。
按照公孙策介绍的,云霜是京城名妓,人如其名,如云如霜,冰清玉洁,能歌善舞,不少公子哥为了见她一面,花上千金也在所不惜。
最重要的是,公孙策的话里提到了云霜是为情而死,是投湖自尽,她的尸体在湖中浮了两日才沉了下去,而她死后,更是有鲤鱼和白鹭为她守护悲鸣。
“城中传说,由于她的痴情感动了上天,就连湖中的鲤鱼也不忍吃她的尸体,还在旁边守护,就连白鹭也停在她的尸首上为她悲鸣,尸体在湖中浮了两天,然后才沉下去。”
当时,包拯一度为云霜感到唏嘘,表示云霜和她的情郎之间原本是个凄美的故事,却生生地将故事按在了科举考试上面。
当晚,包拯就去了千鲤湖,并在糊里糊涂中循着琴声,走到了凉亭内,见到了传说中的京城名妓云霜。
最重要的是,云霜求包拯替她解开碑文诗谜,替她伸冤。
云霜若是自杀,包拯的这个梦,该如何解释?
02、崔明冲杀人伤人的理由不合理
云霜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包拯和公孙策等人上京赶考的这一回,崔明冲杀了三人,害了三人。
直接死亡的,包括阮文浩、向天问以及店小二周八斤。
根据剧中的线索,是阮文浩、向天问和周八斤都看到了三年前崔明冲与云霜的事,前面两人解开了诗文之谜,并以此威胁崔明冲遭到灭口。
同样的,周八斤大约也是在那两人死后,结合当年所看的,意识到了崔明冲做的事,于是威胁了崔明冲给钱而被杀。
间接受害的,包括公孙策、赛中原以及包拯。
若非庞飞燕简单粗暴的一顿打,公孙策已经死了。
若非崔明冲蓄意嫁祸赛中原,赛中原不会在牢里关了几天,差点死在了刑场,更不会寒窗苦读多年却因为被冤而错过了考试。
若非八贤王及时赶到,包拯一行人早被客栈老板扫地出门,被城中学子人人唾骂了;
若非公孙策昏迷,包拯同样也不会缺考,多年寒窗一朝丧。
那么,问题来了。
包拯查出真相以后,崔明冲最后有一段承认罪责的自诉。
那段自诉中,崔明冲提及云霜是为了不连累他,生无可恋而死的,他甚至提到自己“视名利如粪土,就算明冲孑然一身,身无长物,明冲也不会皱一皱的”。
既然名利他都不在乎了,那么,阮文浩和向天问能威胁他什么?
若三年前,他与云霜只是在凉亭中弹琴跳舞,并没有其他的,那么,阮文浩几个,充其量只能威胁他与云霜有过私情。
就算他不屈服,阮文浩两人最多不过是添油加醋地将他和表妹有过私情的事传出去,成了京城人人皆知的一段绯闻八卦罢了。
他要处理这样的事难吗?
不难的。
一段绯闻而已,伤不了他的根本,顶多是名声有些妨碍。
庞太师尚且和某某人的娘亲有二三事呢,崔明冲就为了这事设局连杀5人(公孙策命大没死,赛中原背锅差点挂了),不奇怪吗?
除非,阮文浩几个人看到的不是风流才子表哥和冰清玉洁表妹弹琴跳舞有私情,而是看到了别的,比如,崔明冲对云霜动了手。
03、云霜自杀的理由站不住脚
崔明冲在自诉云霜自杀时,理由是自相矛盾的。
“她再也没有什么脸面回瞿州见父母,便流落京城,做了歌妓,成了京城闻名的名妓,我知道以后,把她找了出来,本想给她一个名分……”
这一段,大家看起来有没有觉得特别熟悉?
前一阵子,陈晓和刘亦菲的新剧《梦华录》中,欧阳旭和赵盼儿的故事,是不是与这非常相似?
赵盼儿倾尽努力,送欧阳旭上京赶考。
欧阳旭考上后,勾搭了名门千金高小姐,并有了婚约。
于是,欧阳旭对着找上门来的曾经未婚妻赵盼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甚至表示:我可以给你名分。
前提是,赵盼儿得听话。
赵盼儿没听话,她借着顾千帆的势力,在东京城站住了脚,成功打击报复了欧阳旭,而云霜没有另一个顾千帆,所以她死了。
崔明冲说云霜是无颜回乡见父母,因而流落京城,做了京城闻名的歌妓。
这一点,本身就带着两个疑点。
一是,云霜上京找他,他已经有了庞太师女儿的婚约,若对这个表妹真的坦荡,他为什么不收留云霜,反而让她流落在外,无处安身?
二是,云霜就算是没脸见家人而流落青楼,那她为何连姓名都不改?
歌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最下等的阶级,是人人都可亵玩的身份。
虽说那个时候,消息的流通比较慢,但并不是不流通。
她顶着自己本身的姓名,成了闻名的歌妓,消息一旦传到了家乡中,别说她没脸见父母,就是她的父母,都没脸出门见人了。
到底是被情郎抛弃让她和她的家人没脸,还是当名妓更没脸?
明显是后者啊!
云霜既然不愿为妾,又能在京城公子哥儿中,混的风生水起,明显不只是她的容貌出众,势必还有其他的。
比如说,她有一定的为人风骨。
这样的女子,被抛弃的时候没自杀,沦落风尘成了名妓的时候没自杀,却在最后为了不连累崔明冲自杀?
再者,我们看崔明冲后面说的话:“她已经服了百日醉……人言可畏呀,不知道别人知道以后,会说成什么肮脏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她死去,而且,她也生无可恋,,最后,她就跳到湖里死了。”
云霜已经喝了千日醉(百日醉)了。
根据陆明在为公孙策诊治时的消息可知,公孙策被下毒,若非被打了吐出了一部分,他是必死无疑的。
云霜既然都用了毒药,必死无疑了,为什么还多此一举跳到湖里造成投湖自尽的假象?难不成又是为了不让崔明冲为难?
而且,崔明冲若真的心中有愧,若他与云霜之间,真的坦坦荡荡,若真的视名利如粪土,若真的是重情重义,为何连对他有重恩的表妹尸体都不敢去敛葬。
以至于云霜的尸体在湖中生生浮了两日才沉了下去,又在杀人后栽赃到云霜身上,让她死了多年都不得安生?
04、云霜服下的毒药是哪儿来的?
陆明的医术好坏不论,但他一开始只能查出公孙策中毒了,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毒,更不知道如何解毒来看,千日醉显然不是普通常见的毒药。
这样的毒药,云霜是从哪里来的?
崔明冲能给公孙策下这样的毒,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崔明冲其实一直都有这样的东西在手上?
既然有毒药,那解药呢?
如果有解药,那当年云霜服毒,崔明冲为何不给她解毒?
若没有解药,他又对表妹真的有愧,为何不是像包拯第一时间救公孙策那样,立即带着云霜去寻医,而是看着她投湖?
投湖就投湖吧,为什么他没有第一时间把自己表妹从湖中救起来?
就算他不会水,那他也可以呼救啊?
湖边并不是没人。
周八斤、阮文浩和向天问等人都在暗处,千鲤湖也在客栈周边,他若有心呼救,会找不到人来吗?
可崔明冲都没有。
他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云霜死去,然后逃之夭夭,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05、崔明冲否认与云霜的情侣关系
小兮重刷的时候,在弹幕上看到了不少网友表示,是云霜一个人的单相思,是她一厢情愿害了崔明冲。
老实说,这观点快把我的三观给炸裂了!
云霜跟崔明冲之间,真的是她一个人的单相思吗?
不是。
是她害了崔明冲吗?
也不是。
包拯在猜出碑文诗谜后,立即安排展昭到瞿州去打探关于云霜与崔明冲的关系。
展昭打听出来的是:云霜是崔明冲姨母的女儿,两人自幼相识,崔明冲家境贫寒,云霜变卖家当助他上京赶考,希望他高中后与自己成婚,后来,崔明冲果然高中,云霜高高兴兴进京寻夫,从此一去不回。
然而,崔明冲的说法,却是与包拯有出入的。
他说的是:“我从小和她一起长大,她就像我的亲妹妹一样,我家里穷,姨母就把产业卖了,给我做盘缠,我以为这是姨母希望我能高中,可以光宗耀祖,我完全不知道,那是云霜的一片心哪。”
区别来了,包拯打听到的消息是云霜变卖家当,助未婚夫上京赶考;崔明冲的说法是,姨母变卖家当,助他赶考回乡光宗耀祖。
光的谁的宗,耀的谁的祖呢?
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这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最重要的是,崔明冲真的将云霜当做普通的妹妹,表妹来相处?
剧中两点,足以说明,他知道云霜与他的情意,与云霜的关系并不是他说的‘当做妹妹’这么简单。
一是那首哀怨缠绵的情诗:“水上鸳鸯,云中翡翠;忧佳相随,风雨无悔;引喻山河,指诚日月;生则同襟,死则同穴。”
这是一首藏头诗。
里边不仅藏着这对爱侣的名字,还藏着两人的誓言和深情,字字句句中,都是一种‘生死相随,忧患与共’的深情。
剧中有提到,云霜死前就经常念这诗。
说明,这是很早之前就有的诗句,崔明冲是聪明人,表妹的诗中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还有浓郁深刻的情意,他会不知道?
又或者,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怀疑,这首诗就是崔明冲写给表妹的也不一定,毕竟,从诗文看,云霜与情郎的情意十分深刻明白,这对于一个闺阁女子而言,多少看着不够矜持,但如果是出自崔明冲的手,也就能理解了。
二是,崔明冲在上京赶考之前的日常里,除了读书,还有与表妹的诗情画意。
“她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我再弹一次琴,让她再跳一次舞。”
也就是说,在瞿州老家,崔明冲常常为云霜弹奏,云霜则常常为崔明冲跳舞,很明显,两人心意相通,郎有情,妹有意。
若是普通的兄妹,哪儿来的这闲情逸致啊!
按照他‘以为’的话,云霜不仅仅是他的亲表妹,有一起长大的情谊,更是他的恩人的女儿,人家都找上门来,若他坦坦荡荡,他完全可以与庞惜燕好好商量,光明正大地暂时收留云霜,又或者为云霜另觅佳婿,报答姨母的恩情。
但他不是,他与《梦华录》中的欧阳旭一样,提出纳她为妾。
名门千金他要,小青梅表妹,他也要。
又或者,他了解云霜,纳她为妾只是逼走她的理由。
所以,这事之后,他才会暂时避开,申请出使云南,以免姨母找上门来,跟他要人,也是为了给自己和庞惜燕一个缓冲的时间。
06、崔明冲自称壮志未酬不能死分明是借口
崔明冲对外的形象,一直是很正面的,包拯等人对他有一定的仰慕,就连八贤王也很想将他招揽到自己麾下。
可惜,他是庞太师的女婿。
从一开始,他就站到了庞太师和太后的队伍里,站在了八贤王的对立面上。
他对谁都称朝中多事,他想为百姓多做点事,要为朝廷多选些能人出来,他也说他有雄心壮志未能得酬,没有找到后继之人,所以,他现在不能死。
“朝中多事,明冲壮志未酬,不能就此下野,不过,现在我放心了,因为我知道,已经后继有人了,而且,他会做的比我更好,”
但这说法,明显与他的行为相违背。
若要为朝廷选才,那他为何将才子一一杀尽呢?
虽然剧中简化了学子上学读书考试的许多过程,但读过历史的都知道,大宋时期的朝廷人才选拔制度有多严苛。
包拯等人之所以能够上京赶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们都通过了前面州府等一层层考试,才最终站在了京城的土地上。
按照这个算,与包拯一并考试的那些人,可都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人才。
他们之中,才子不少,也有人将来可能会大有可为的。
比如包拯,比如公孙策。
包拯作为庐州才子,他的名头,早在高丽使臣案和血祭坛两个案子中被许多人熟知,甚至,他被许多人称为庐州第一才子。
又因为这两个案子,与庞太师有一定的龃龉。
崔明冲虽然在外多年,但为官者,又怎么可能对自己职场上的事一无所知呢?
他知道,却还是动了手。
杀阮文浩几个,可以说是他们自作孽不可活,但杀公孙策呢?
阮文浩刚死,包拯就被写到了话本里,被群起而攻之,名声扫地,差点儿被赶了出去。
这是谁做的?
那话本是匆忙间写出来的,虽然有许多悖逆之处,但矛头却又直指当时最有可能当状元的包拯,除了崔明冲,我想不到第二个人能做到这样‘快准狠’地找人背锅。
毕竟,阮文浩死的第二日,这话本就出来了。
彼时,他压根不会将包拯放在眼里,毕竟,他手中握着崔明冲的把柄,自以为自己才是板上钉钉的状元,至于其他人,当然也有可能,但就算把包拯拉下马了,还有公孙策等人拦在那儿,他们拉下包拯,图什么?
除此之外,公孙策的名声虽然不及包拯响亮,但他也是庐州的才子,才名也不低,若崔明冲有心要为朝廷招揽人才,公孙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他聪明,圆滑,懂官场的人情世故,却又刚直坦荡,包拯不懂的,公孙策都懂,包拯懂的,公孙策也能想明白。
但这样的人才,仅仅只是发现碑文的秘密,崔明冲就要杀人灭口,这说明什么?
公孙策不知道三年前的事,尽管解开了碑文的秘密,也顶多是知道了崔明冲跟云霜的关系不简单而已,但崔明冲却是对公孙策下了死手的。
一段过去的私情被揭发,对崔明冲影响真有这么大?
大到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布局杀人?
同期的学子中,赛中原何其无辜,却被卷入到这些事里边?他同样也是他家乡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对人没那么多心眼,还十分大度的人物。
崔明冲对他们动手,可半点都没有要为朝廷招揽人才的心软呢。
结尾
小兮在豆瓣上,曾经看到过一条写崔明冲的评论,上面说:“他想要道德上的清白,偏偏是个普通人,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害怕别人指摘他忘恩负义,实际上却是纯粹的恶人,卑劣的不行。”
其实,我挺赞成这个说法的。
崔明冲是聪明人,和欧阳旭一样的聪明人。
但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
庞太师为什么对崔明冲的死那样痛惜?仅仅只是因为,那是他女儿心爱的男人,只是因为那是他的女婿?
更准确的答案,应该是他们俩惺惺相惜,从骨子里就是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