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各种狗血的剧情,从爱恨情仇到国仇家恨,从默默无闻到大仇得报,各种熟悉的段子,总会反复出现在各种电视剧中。


【资料图】

但是不管多么狗血的段子,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本质上都没有真实的历史更精彩,更狗血,很多事要不是就那么记录在史书里,编剧都编不出来这么精彩的故事。

历史上曹操以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负我,成就了他在历史上最经典的形象,不管这句话的真假,但这句话却足以概括曹操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历史上,桓温说过一句比曹操更过分的话,“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不如遗臭万年”,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曹操的还更有杀伤力更震撼人心。

而巧的是,各个方面跟曹操很像的桓温,最终因为并没有迈出哪一步,历史上反倒名声比曹操小了很多,尤其是顶着如此邪性十足的话,桓温实际上,小心翼翼,在针尖上跳舞了一辈子。

三国时代,有对著名的冤家,那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事实上,司马懿和很多人都结过仇,其中一个仇敌叫桓范。

桓范当年的职务是大司农,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用三千死士突然发动兵变,控制了朝廷,而作为曹爽的同党,桓范给出的建议是,带着皇帝离开,跑到邺城去,以皇帝的命令号召天下勤王。

但没想到曹爽居然听信了司马懿交出兵权,保他富贵的鬼话,最终不但自己被杀,连累了一大票人都被杀,这其中就有桓范。

但桓家的一支逃到了南方去,多年之后,司马懿的后代也仓皇南渡,建立了东晋小朝廷,而此时桓范的后代桓温,已经成了权倾朝野的大士族。

东晋是门阀大族最为风光的时代,司马家的皇帝孱弱不堪,士族们也是是名义上认可司马家的皇帝,实际上,司马家的皇帝做的是十分憋屈。

对于权臣来说,当什么都得到了之后,再往前的道路,曹操已经做过示范,司马家也已经亲自操作过了,这次轮到桓范来当这个主角了。

能不能篡位做皇帝,这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你得先试试人心,试探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皇帝,桓温借口皇帝司马奕有龙阳之好,宫里的皇子都不是他的孩子,都是男宠和嫔妃生的。

桓温这么做,可是一百多年都没发生过的事情,不过桓温仗着权势,还是把这件事给做成了,废立皇帝基本上就是行了伊霍之事,下一步就该加九锡了。

但是司马家虽然孱弱,但是在大臣中,却依然威望很高,各个门阀大族,就供着这么个皇帝,要让别人做皇帝,这些门阀大族各个心怀鬼胎,就没那么团结了。

桓温是以军事立足的,但是打了一辈子仗,桓温最喜欢做的还是名士范,很明显桓温是绝对不认可自己是个武夫的,因此做事各个方面都非常的节制含蓄。

以桓温的兵权,他如果强行说做皇帝,是没人能拦得住他的,但桓温一直在等,他在等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皇帝驾崩。

很快简文帝果然命不久矣,临死前多道诏书要求桓温进京,但桓温就是不进京,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桓温不进京是在避险,他要让皇帝主动把位置让给他。

这其实就是最高级别的政治游戏,桓温想的是,一定要三让三辞,做事一定要体面,而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则是一方面恐惧桓温的兵权,另一方面却又极力在维护司马家最后的权威,这中间最反对桓温称帝的,就是后来淝水之战中的谢安。

桓温在自己的地盘,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心里想要的诏书,最终拿到诏书的时候,只不过是让自己行诸葛亮王导旧事,心里的失望和愤恨可想而知,朝廷无论给桓温下什么诏书,他就是不来,这可是吓坏的朝廷的所有官员,生怕桓温这个时候发威,来一次武力清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人能拦住的桓温的大军。

桓温很生气,朝廷所有的诏书命令,他都没听,但最终他还是来了,他按照自己的遗愿进京,在朝官员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一场顶级的谈判就此展开,稍不留神京城里就会血流成河。

朝廷命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桓温,都说是谢安的镇定和从容打动了桓温,实际上不过就是桓温是个要脸的人,在如此风雨飘摇的时候,他想到的依然是平衡,依然是如何体面的一步步来。

最终桓温只在京城待了14天就回去了,这半个月对于京城所有人来说,无异于是噩梦缠身,桓温走的时候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桓温回去之后,没多久就死掉了,死之前还在等着加九锡的诏书,朝廷里那些文笔最好的人,却总是以诏书没想好一直拖,桓温到死也没等来自己加九锡的诏书。

桓温死的时候,儿子桓玄只有四岁,桓温和他那个时代的对手,都是顶级的人精,他们各个都是名士范,都很在乎脸面,哪怕是再不堪的事情,面子上也总得过得去。

但是等到桓玄掌权的时候,很显然他比老爹差了很多,他的对手也是一样,都是以为有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人,结果桓玄做到了老爹做不到的事情,称帝了,结果很快就被杀了,而随着桓玄的被杀,世家大族说了算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维持一个表面的平静,其实很不容易,一旦撒了手,大家都得完蛋,最后全都死翘翘,没有谁是胜利者,所有人都摆烂,最终的结局,是一切会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