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廉颇多次被王纥击败,固守长平不出。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廉颇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列。
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转手把上党“送给”赵国,寻求保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冯亭的这份“礼物”,赵王心动了,便派兵去接收。秦昭襄王大怒,当即发兵攻打赵国,以王纥为主帅,杀向长平。
秦国名将如云,王纥也不差,但跟白起、王翦相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秦国阵营,王纥只能算是二流名将,却屡次击败廉颇。
王纥所向披靡,连战连捷,赵王只能不断增兵前线,抵挡秦军。前260年,赵王让廉颇挂帅出征,带着数十万兵马去长平。
4月,廉颇抵达长平后,主动出击,攻打秦国的侦察兵,结果被反杀。初次交战,赵国被打死一位将领,阵亡数千。
6月,王纥再次发起进攻,赵军又战败,损失了6位指挥官。廉颇灰头土脸,加固营寨,凭借险要地势防守。
7月,王纥直接强攻赵军的壁垒,不但斩杀2位都尉,还夺取了西面壁垒,赵军胆战心惊。
从4月到7月,短短三个月,廉颇就连续败了3场,损失了兵马数万。此后,廉颇不敢轻易出战,固守长平,跟王纥拼消耗。
《史记》记载:“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的战术,虽然守住了长平,但消耗粮食太多,而各国又不愿意“借粮食”,赵国陷入了灾难。
长平的几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个天文数字。相持数月,赵国到了崩溃边缘,赵王无奈,只好让赵括取代廉颇,放手一搏。
得知赵括当主帅,秦昭襄王大喜,也暗中换下王纥,以武安君白起为帅,并下令保密,谁敢泄露消息,杀无赦。
秦国换帅,赵王一无所知,赵括初次带兵就遇上顶级名将,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四百多小兵被放回去,其余要么战死,要么被坑杀,赵国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惨败,“纸上谈兵”的赵括需要承担责任。不过,即使让廉颇继续守长平,赵军也会失败,只不过结局稍微好一点,不至于全军覆没。
廉颇打不赢王纥,三个月内连败几场,损失了很兵马。遇上顶级名将白起,廉颇自然也打不赢,何况赵军没有秦军精锐。
即便打败仗,也不影响廉颇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王翦、李牧并列,这又是为何呢?
论带兵打仗的能力,廉颇跟白起、王翦、李牧不是一个档次,廉颇输给王纥就是证明。赵军素质不如秦军,却不能当作战败的理由,毕竟秦军也不是碾压性优势。
同样是长平之战的秦军,主帅还是王纥,在邯郸城下却被魏国的信陵君暴打,碰得灰头土脸,就足以表明秦军并非不可战胜。
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率数十万大军攻打赵国。此时,赵国已经奄奄一息,但李牧屡次击败王翦,对方不敢轻易分兵。
李牧时代,赵国穷途末路,兵力不足,李牧的处境比廉颇要艰难得多。但是,李牧可以压着王翦吊打,这才是顶级名将的风范,具有力挽狂澜的本领。
可以说,以军事能力评价“四大名将”,廉颇都不如他们,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廉颇也有已经得优点:忠君爱国,迎难而上,渴望建功立业,永不服输的精神。
除了“长平之战”,廉颇对外作战,基本上都是完美收官。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伐齐”,独自带领一军,夺取阳晋,为赵王出口气。
长平之战,廉颇被撤换下来,却并不抱怨赵王。国家有危难,他立刻站出来,承担起重任,捍卫邯郸的安全。
秦军坑杀赵军数十万,士气高扬,秦昭襄王继续将战争打下去。王陵、王纥先后挂帅,杀向邯郸,但廉颇毫不畏惧,严防死守,与秦军血战。
廉颇勇猛,拼命厮杀,又得到魏国、楚国、齐国的援助,最终击败秦军。如果不是廉颇坚守,援军也不会来,赵国将会第一个被秦国灭亡。
前251年,燕国认为赵国已经奄奄一息,精锐都死在了长平,新一代士兵尚未成长,便大举攻打赵国,试图捞取好处。
廉颇带兵反击,擒拿燕国丞相栗腹,乘势包围燕国都城,迫使对方割让五座城池。后来,廉颇又多次击败魏军,保住了赵国。
一片赤胆忠心,廉颇到了晚年,却被赵王猜忌,无奈跑去魏国居住,却依然不忘报国,时刻准备着披甲上阵,马革裹尸。
赵王派使者来到魏国,想让廉颇回去抵御秦军。廉颇二话不说,70岁的高龄还吃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手持大刀,表示依然可用。其建功立业之心,永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敬佩。
可惜的是,宠臣郭开跟廉颇关系不好,暗地里收买使者,让他回复赵王:“廉颇饭量很大,但如厕次数太频繁,跟我聊天时,去了五次。”
赵王感叹:“廉颇老矣”,没有再用他。廉颇在魏国也没机会施展抱负,又跑去楚国,也得不到重用,郁郁而终。
司马迁评价:“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
廉颇是良将一枚,并非顶级名将,但他忠君爱国,知难而上,渴望建功立业,永不服输的战斗精神,足以入列“战国四大名将”,令人敬佩。
参考书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