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跃龙画像

作者 沈梅 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雷跃龙(1602年—1661年),字伯麟,号石庵,云南新兴高仓(今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人。他幼时聪颖,史书记载“公幼聪颖,气宇端凝,丰姿特异”。雷跃龙16岁中万历戊午科(1618年)举人,连捷己未(1619年)进士。当年云南有4人中进士,只有雷跃龙一人选入翰林院,成为翰林院最年轻的官员。入仕后,历经神宗、熹宗、思宗三个朝代,最高位时官至宰辅。他为人良善仁爱,为官刚正不阿,作为学者有名士风范、文人风骨。玉溪雷跃龙纪念馆悬挂着的对联“一代帝师远小人居官以正;九州名士全高节报国惟忠”,就是对其品行的评价。


【资料图】

微时不攀附权贵

达时不结党营私

雷跃龙初入官场时,正值魏忠贤权倾朝野,“靠拢魏党可飞黄腾达,违背其意愿则可能死于非命”。但是,雷跃龙依然保持高尚节操,刚正不阿,坚持“三不”原则:不巴结、不奉承、不与之交往。《新兴州志》记载:“魏珰炽盛,避不与交。”《先祖石庵公传》记载:“跃龙抗不与交,时论重之。”崇祯帝即位后,曾彻查朝中诸臣,并未发现雷跃龙与魏忠贤有来往的任何痕迹,说明他确实为官高洁,没有同流合污。

崇祯帝在位17年,雷跃龙得以重用,从翰林院入吏部,先后担任吏部左侍郎、育英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师)、经筵日讲官(皇帝的老师)等要职。但雷跃龙并没有因此迷失初心、结党营私。在《孔公重修学宫记》一文中,他借赞扬孔元德政绩,提出治国主张,认为为政者应“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选武备;开粒食,恤贫困;宽肃随节,良恶异施,消患未形,边疆安堵”。雷跃龙把治国摆在第一位,不计个人得失,不损人利己,“忠诚”二字贯穿仕途始终,是明朝后期一位难得的清官。

历仕不忘良善仁爱

爱乡乐施忠厚传家

雷跃龙远赴京城为官数十载,与家乡山水相隔。京城至玉溪,千里之遥,道路崎岖。古时交通落后,返乡一次舟车劳顿,但他并未因自己做官就遗忘了家乡父老。他募集资金修缮道路,改善交通,最闻名的是玉溪桥,他亲自题写“气贯长虹”四个大字。此外,还主持修建了弥陀寺、大士庵、石虹庵、江川孤山庙宇等。在雷跃龙纪念馆内,有一个木牌,书有“善”字,据说是雷跃龙流传下来的,以教导家人对乡亲做到邻里良善仁爱。

雷家旧宅内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诗书远;祖宗默佑子孙贤。”据雷家后人讲,这是雷家传承至今的祖训,要求子弟好好读书,做贤良之人。雷跃龙严于律己,亦严于子孙;既心怀天下,亦不忘家乡父老;既是臣子,亦是百姓。晚年为世人称赞“仰为泰斗,名重天下”。

宦海沉浮

坚守名士风范学者风骨

雷跃龙学识渊博,熟读经史,在朝中为官时,经常借用历史典故表达治国之道。不依附于魏党,不顺服于权臣,体现了一代名士的铮铮铁骨。在为官之余笔耕不辍,著有《葵草集》《逸余集》若干卷。除擅长诗文外,还精通书法。今玉溪大桥旁的匾额“玉涧长虹”“月幕烟鬓”“沙堤新柳”,都是雷跃龙的遗墨。因文采斐然,他和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名士被誉为“当代名流”。

雷跃龙的诗文多因战乱散失,有一部分文稿幸存在族谱里,《玉溪文征》中收集了80余首诗词和3篇文章。写景的诗歌读来宛若身临其境,如“桃花漫道落溪前,尚隔桃溪路七千”“树头树底秋色,桥北桥南晚烟”。直抒胸臆的诗歌悲怆苍凉,如“永念长叹息,俯仰中心悲”“参横斗转鸡鸣矣,人去台空室远而”。清末李坤评论雷跃龙的诗:“错采镀金,亦复云躇波诡。此惊才绝艳而传作不多,益堪宝贵。”

穿越历史的长河,雷跃龙身上刚正不阿、仁爱良善、心怀天下、忠诚报国的优良品质,更加值得后人细细体味,认真学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