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颜也倾城

1942年冬,苏北的抗日形势骤然紧张起来。日军为了扩大和巩固其在华占领区,集中优势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施“分区清剿”和“纵深扫荡”战略,进攻重点直指新四军军部驻地——盐阜地区。


(相关资料图)

盐阜地区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3师所在地,这里东临黄海、西滨涟水、北接陇海铁路,南连兴化,就像一把利剑横在长江和陇海线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日军为了“扫荡”盐阜地区,抽调了精锐部队1万余人,加上近万伪军,共2万余人,陆海空配合行动,梳篦式数路并进,以包围之势步步进逼。

形势十分严峻,新四军军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新四军军部和3师师部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带,主力部队的大部也要跳到外线作战;3师副师长、苏北军区副司令张爱萍指挥8旅、7旅21团和地方部队,留在原地坚持斗争。

为了统一领导,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实行一元化领导,张爱萍兼任8旅旅长兼政委、盐阜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盐阜地委书记。

张爱萍本来在3师是分管军队教育、训练、编制、装备工作,现在突然抓他挑大梁指挥作战,让他大感意外。大军压境,临危受命,这是组织上对他最大的信任,张爱萍欣然领命。

张爱萍

从接受任务的这一天起,千钧重担一肩挑的张爱萍,就日以继夜地投入了紧张的“反扫荡”准备工作中。

黄淮平原一马平川,很多村庄都筑有围墙和炮楼,敌人一旦攻占村镇,安插据点,这些民众的自卫性防御设施就会为敌所用,成为我军恢复根据地的障碍;还有纵横交叉的湖港河汊,也会给日军的汽艇提供极大的交通便利。

针对以上两点,张爱萍发动军民一起动手,拆墙毁楼,挖沟拦路。为了截断日军的水路交通,所有河道每隔3里筑1河坝,坝顶稍低于水面,日军汽艇无法通过,但我军民仍可通行。

敌强我弱,“反扫荡”行动大多只能在夜间进行。但苏北农村几乎家家养狗,一户狗叫,家家狗叫,这对我军的行动非常不利。

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养狗看家护院是当地传统,打狗势在必行,但关系到千家万户,还不能硬来。

张爱萍知道,这事不能采取简单下命令的方式。他找来当地各区乡负责人,让他们耐心给群众做工作,讲明利害关系,要求多征求群众意见,看看他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根据地的大多数群众都深明大义,坚决拥护打狗行动,只有极少数老乡,实在舍不得杀掉心爱的家犬。

了解这一情况后,张爱萍表示,虽然只有极少数群众想不通,但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随后又提出一个两全之策:允许每个村保留一公一母两条狗,待“反扫荡”结束后,可以快速繁殖,但狗的主人在部队夜晚经过时,要保证家里的狗不叫唤。

因为工作做得细,广大群众深受感动。在整个“反扫荡”期间,部队夜间在敌人占领的根据地之间活动时,村民都会提前把狗管好,没有发生过因为狗叫暴露部队行动的事。

狗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还有人的问题。

为了准确掌握敌人的动态,必须要在敌人可能占领并设据点的村镇预设内应,由当地组织指定一位士绅或者现任村、镇长,主动对敌“投怀送抱”;还需要派出一些优秀的民兵,混入伪军据点,配合我军攻打敌人新设的据点。

问题提出来后,当地士绅全都摆手婉拒,说“主动迎接鬼子不成汉奸了吗?等反扫荡结束,说都说不清!”各级干部一再解释说明,最后还立了字据,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张爱萍掌握的主力和地方部队,共有13个团,如何保存和使用好这支武装,给敌人以最有效打击,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即将到来的反扫荡,敌情复杂多变,部队肯定要分散行动。分散后,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力的指挥,那散出去的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甚至被敌人分割围歼。

张爱萍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侦察、警卫队伍,才能在敌人的“梳篦式”扫荡中,实施及时有力的指挥。

于是,他把23团1营营长詹英贵挑来当侦察队长,23团的警卫班长韩兆轩也被调来担任警卫队长。正因为有这两张“王牌”在手,张爱萍在后来的“反扫荡”指挥中才能得心应手。

一向主张“慎战”的张爱萍,创造性地提出了“敌进我进、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起初大家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不应该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吗?

张爱萍解释说,兵无常形,只要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见大家还是不太明白,张爱萍继续解释说,我们不是要留在原地坚持作战吗?那敌人进来了,我们退到哪里去?我们就迂回进至敌人后方,从后面揍他。待敌人回援时,我们又避开他们回到根据地,摧毁其设立的新据点。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布置完主力部队作战任务,张爱萍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地方部队和民兵。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给他们讲述了3种作战方法:

一是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即以小部队佯动,把敌人引诱到于我军有利的位置,打乱敌人原来的行动计划;

二是迟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即以小分队在敌人后面咬住不放,敌人若回攻则迅速撤退,敌人继续往前走就追上去再咬一口,尽量迟滞敌人的行动。

三是疲惫敌人的“小偷挖洞”法,即待进犯之敌夜间宿营时,在其营地附近悄悄挖洞,向敌打枪或投掷手榴弹,使其无法安睡,疲惫不堪。

这些比喻,民兵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完全没有那些难懂的军事术语,大家听完个个跃跃欲试。张爱萍“村村抵抗、处处放枪”的打法,在“反扫荡”中,让日伪军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1943年整个春节,盐阜地区的军民,都在为“反扫荡”做着紧张的准备工作,到处呈现出一派紧张而有序的备战景象。

2月17日至2月22日,日伪军在飞机、汽艇的配合下,气势汹汹地向盐阜地区扑来。严酷的“反扫荡”战斗就要开始了,张爱萍集中了4主力团和9个地方团的军事主官,作了最后一次“反扫荡”动员,他一字一句地说道:“战斗中,如果谁向后退,就枪毙谁;如果我向后退,你们就枪毙我!”

会后,各部队便如无数条游鱼,隐没在黄淮平原的夜色中,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