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吴构松先生的《阳气满满大潮州——“潮州八阳”等地名的形成》里提到,“三阳”地名,遵循中原文化中地名产生的传统和习惯,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相关资料图)

潮汕地区有一句常用询问语:“你是底块伙?”意即“你是哪里人?”每个人都能轻松回答,可能是“潮州伙”,也可能是“潮阳伙”,或“登岗伙”,或“仙洲伙”,等等。总之,“伙”字之前就是答话者的家乡,一个地名,熟悉、平淡无奇。但是,假如再追一句:你的家乡为什么叫“潮州”,为什么叫“潮阳”, 为什么叫“登岗”, 为什么叫“仙洲”,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好的了。

追问的问题,其实就是地名的由来、内涵。

潮州,得名于地理位置,因濒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在潮汕地区,同样以地理位置取名的,还有被合称“三阳”的揭阳、海阳、潮阳。在命名的理据和方式上,“三阳”与内地的贵阳、衡阳、沈阳、洛阳、辽阳、华阴、江阴等地名,别无二致。

我们都知道,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古属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后纳入华夏版图,经过两千多年的移民、开发,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现在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广东,因处于古广信以东而得名,两宋时曾设广南东路,明朝正式建省。

广东文化多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而潮州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自古为粤东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潮州三阳”“潮州八阳(邑)”之说,而今潮汕三市就为古潮州发展而来。

潮州之名始于隋朝,为改义安郡所置,州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州治为海阳县(今潮安),此时的潮州辖有海阳、潮阳、海宁、程乡、大招及绥安等六县,大致为今潮州、梅州、汕头及汕尾四市及漳州西南部,但绥安县在潮州设立不久即并入龙溪县,自此改属福建。

到两宋时,潮州属广南东路,一直领有海阳、潮阳两县,程乡县时设梅州,时属潮州,到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析海阳县置揭阳县,此后潮州最多时领有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四县,但大部分时间仅领有海阳、潮阳、揭阳三县。

元朝时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今广东当时大部属江西行省,而潮州升为了潮州路,路治海阳县,一直领有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梅州元初为梅州路,后曾降为散州短暂属潮州路,最终为江西行省直隶州。可以说,潮州宋元时期稳定的辖县仅为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此三县也被称为“潮州三阳”。

当然,“潮州八阳”的名气可能要大于“潮州三阳”,而潮州八阳(潮州八邑)就为潮州三阳所析设。明朝初期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州府最初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明初废梅州所设)四县,后先后析设饶平、惠来、镇平、大埔、平远、澄海、普宁等七县,到明末时潮州府共辖十一县。这十一个县中,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为潮汕人聚居之地,合称为“潮州八邑”,又因饶平又称饶阳,惠来称葵阳,大埔称茶阳,澄海称莲阳,普宁称洪阳而又有“潮州八阳”之称。

清朝时,大埔、海阳、揭阳三县各析一部置丰顺县,丰顺又有新阳之称。现在,“潮州八阳”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及梅州市丰顺、大埔两县地。海阳民国初改称潮安,现为潮州市潮安、湘桥两区,汕头市现有潮阳区、澄海区,揭阳市现有惠来、普宁两县级市,丰顺、大埔属梅州市,而饶平县为潮州市所辖。

“三阳”,是对潮汕区域整体地理架构特点的高度概括:背靠揭岭,面朝大海,北高南低。这个地理特点加上所处北回归线上下的纬度,造就了少酷寒、多艳阳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天山挡寒流,夏季海送凉风。再加上韩江、榕江、练江、黄刚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不算贫瘠的丘陵,这片土地成为世代潮人繁衍生息的家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