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研究
(资料图)
2020年第56期
总第五十六期
文安之同人录·弟子篇
大学士杨廷麟
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卷十六·杂载》中的《文安之传略》(刘家麟)有云:先生“分校礼闱,所识拔如杨廷麟、陈子龙,皆一时名士”。清康熙己巳年(1689)《文门谱略》所载的文安之墓志铭文中亦有云:“门人遍海内,其直节死义者如杨公廷麟……陈公子龙等,皆磊落奇士,卓卓有名,当世其他不可数。”据此而言,杨廷麟可谓文安之最得意的门生了。
《明史》有传记:“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百度亦有释:杨廷麟(?~1646),明末抗清英雄。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字伯祥,一字机部,自号兼山。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倪元璐并以文章节义名天下,称为“三翰林”。黄道周与倪元璐都是文安之的同年挚友,也都是殿试之后再经馆试入翰林院。
杨廷麟五岁时即随父在外攻读经书,天启三年(1621)被选为恩贡。明时科举制度规定,每年由府、州、县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意犹推恩上国学的秀才。《明史·选举志一》有云:“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贡者充之。”廷麟选为太学生后就读南京国子监;崇祯三年(1630)又在南京国子监乡试中举,时任南少司成的文安之为乡试考官,其师生之情即源于此。廷麟于翌年辛未科又联捷考取进士,且经馆试点翰林,先是以庶吉士的职位实习,继后授编修(正七品),官秩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太史。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廷麟在翰林院获得的声名竟与恩师文安之的同年黄道周、倪元璐比肩,一时并称“三翰林”。
其时,大明天下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兵侵扰,朝廷内外,危机四起。崇祯十一年(1638)冬,清兵入塞,京师戒严,杨廷麟上疏弹劾兵部尚书杨嗣昌,疏中尖锐指出:“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盛,以国为戏。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欺议,武备顿忘,以至于此”,并建议由督师卢象升“集诸路援师,乘机赴敌”,强调“此今日急务也”。杨廷麟力争主战,上疏痛斥主和大臣,杨嗣昌因之衔恨,借机诡荐廷麟知兵;崇祯帝还以为杨嗣昌宽宏大量,举贤不避仇,便改任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参赞兵部尚书卢象升军中。卢象升也是天启二年文震孟榜二甲进士入仕的,与文安之同年,当时得廷麟大喜,即令廷麟往河北真定(治今河北正定)负责运送军粮。不久,卢象升战死贾庄(今河北巨鹿县),奉使在途中的廷麟忽闻卢督师全军覆没,放声大哭;当他上疏报告军中曲折时,杨嗣昌责其欺君罔上,贬秩调江西;未几,其至交黄道周被诬下狱,廷麟又受到诛连。黄道周获释后,言者多荐杨廷麟,因杨嗣昌势盛而未果,廷麟便于乡里聚徒讲学。
崇祯十六年(1643)秋,朝廷复授杨廷麟兵部职方主事,尚未赴任,李自成攻陷京都,廷麟闻之恸哭,遂于江西募兵勤王,复知福王被拥立乃止。右佥都御史祁彪佳(文安之同年)荐其堪受重用,弘光帝召为左庶子,廷麟力辞不就,宗室朱统类诬其招募兵士图谋不轨,廷麟被迫解散兵士。入主北京的清军弘光元年(1645)五月又攻下南京,福王被俘。不久,清军下南昌,袁州、临江、吉安俱投降,又取建昌;惟赣州孤悬上游,岌岌独存,而兵力单寡,人怀畏惧。就在这时,杨廷麟离家来到赣州,与好友詹瀚(今江西玉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刑部侍郎)、刘同升(今江西吉水人,崇祯十年状元,翰林修撰)及赣州巡抚李永茂,共举义旗,建立忠诚社,择盟召集四方忠诚勇士。同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手书加杨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监祭酒。是时,江西成为抗清的主要战场之一,杨廷麟也历史地成为这一战场的主要指挥者。粤东等地的明军旧部纷纷前来听用,一些乡绅大族也率家备粮入社,加之传檄征召虔州、吉州、临江各地的明军散兵残部,由此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抗清队伍,并迅速地与清军展开战斗,收复失地。在激烈的战斗中,杨廷麟亲督诸路将士下驻灶口,收万安,取泰和,冲锋在前,当年九月便收复吉安全郡,又攻取临江,因战功卓著,被隆武帝晋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史》有载:“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兵部尚书,别称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东阁大学士,为内阁顾问,参与机务。杨廷麟临危受命,一心抗清扶明。十月,清军攻吉安,副将徐必达战败,赴水死,廷麟率军退屯峡江。
明隆武二年(1646,清顺治三年)正月,杨廷麟又赴赣,与万元吉(南昌县人)会合,招峒蛮张安等四营,得兵四万,号“龙武新军”。随即,御史陈荩也带领三千滇兵前来,表示誓死报国。廷麟遂率领众军士宣誓,赣、滇、粤等军士皆投戈大呼,抗清相救如左右手。同年四月,清兵直逼赣州城下。杨廷麟先派遣广西狼兵迎战,又前往于都召新军张安驰援,然战事节节失利。五月,江西巡抚刘远生督师来援,中途在梅林与清兵遭遇,力战不敌,张安的新军亦败于梅林。一时间各路援兵裹足不前。此时,杨廷麟与万元吉一道收集散兵,竭力抗守孤城,待到援兵至,围城之困才缓解。十月,各路援军相继又被清兵击败,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失守,被围困达半年之久的赣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久战之下,守城者皆懈,力不从心。史称“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而走西城”,十月四日,廷麟命卫士砍地藏剑印,从容投入清水塘,以身殉国。当时塘内积尸平池,廷麟是挤在群尸间沉入水中的。
杨廷麟晚年自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 (号叠山)这两山气节。在他这种精神感召下,以身殉国的赣州地方官兵士绅百姓数以千百。就连清将贾熊也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于赣州南门外。永历二年(1648),永明王追赠杨廷麟少保新淦伯,谥“文正”。《明史》称道:“自南都失守,列郡风靡,而赣以弹丸,独凭孤城,誓死拒命。岂其兵力果足恃哉,激于义而众心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