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学关公 行鸿运拜关公 结善缘
清代伊犁关帝庙概况伊犁最大的关帝庙当推惠远城中的关帝庙。
这座庙宇建在“惠远城西门大街”,《伊江汇览·坛庙》记载此庙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关帝庙亦癸未同时所建,在宫之后,北向正殿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大门三间,外石狮二。殿中初设画像,于丁亥仲夏,将军内大臣阿桂始命满营佐领格(琫额) 率工塑圣像,暨圣祠周公之像各一,春秋祭享。是年,御制‘神佑新疆’匾额一,‘春秋志在威名远、戊巳屯开庙貌崇’联一,龙章凤篆,增辉倍昔。
其正殿西边建祠三间,合龛供设将军公班(第)、参赞大臣伯鄂莱安(按《清实录》的记载应为‘鄂容安’)神主,以二公原在伊犁同时尽节,应设祭。殿之东边亦建祠堂三间,龛供将军公明(瑞)神主,以公著绩新疆,亦应同建祠宇,均内大臣阿公(桂)之奏请也,至今岁岁春秋动项,各以少牢,将军率在位官致祭焉。从此史料中可以看到这座关帝庙的规模以及祭祀的时间。《清实录》对此关帝庙的修建以及祭祀班第、 鄂容安也有相关记载,“参赞大臣阿桂等奏,伊犁建关帝庙,每年春秋致祭,因念原任将军班第、参赞大臣鄂容安在伊犁竭忠全节,应请于庙后房屋设位致祭,俟旨遵行。从之。”(卷 665)从《清实录》的资料来看,这座关帝庙的修建至迟自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已经开始筹划,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在绥定城也建有关帝庙,“绥定城有关帝庙二。一建于(原文为‘子 ’,按上下文应为‘于 ’)北门内 ,正殿三间,后观音阁三间,两廊各二间,皆塑像。一建于东门外,正殿三间,两廊各一间,亦系塑像而规小焉。 ”惠宁城的情况为“惠宁城之关帝殿在城之北门内,凡大门三间,正殿五间,前观音阁三间,左为山神,右为土地庙,各二间,门内碑亭二座,殿后东西住持房各三间,辛卯年建。”此史料反映出惠宁城关帝庙的修建时间为辛卯年,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 但在“惠宁关帝庙碑 ”中有这样的记载 :“……惠远城东七十里为惠宁城 ,…… 今年春 ,移西安八旗官兵来驻于此。 ……乃相度城北面南爽之地,建立关帝庙,未逾年,而庙成。 ……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五月吉日建立。”从“惠宁城关帝庙碑”来看,此关帝庙最迟在乾隆三十五(1770)五月已这两则史料均出自格琫额的《伊江汇览》,究竟哪一个时间正确,尚需进一步发掘资料。上述关帝庙的修建时间均在乾隆年间,且多为汉族、满族聚居地,同治之前这些关帝庙仍继续存在。同治年间,由于时局动荡,许多关帝庙遭到毁坏,至伊犁收复后,曾经香火不断的关帝庙逐渐残存无几,但关帝庙并没有绝迹,这从前引史料即可看出。清代伊犁的关帝庙不仅在汉族、满族聚集区有分布,在锡伯族聚居的地方同样也有。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八旗在历史上曾多次建造过关帝庙,现仅孙扎齐、纳达齐、依拉齐、乌珠等牛录遗址尚存。 其中,尤以纳达齐牛录的关帝庙保存较为完整。“纳达齐关帝庙”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纳达齐牛录北街,北依旧城垣,占地面积约2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系该牛录迁移新址后所建。关帝庙系土木结构单体建筑,庙内供关帝半坐像,左、右两侧塑关平、周仓像(均已毁),塑像背后及左、右两壁绘制“火龙戏珠”、“东方朔偷桃”等壁画,清晰可辨,正殿东西两壁上,绘制有《国演义》壁画,各 12幅,包含了“桃园结义”等三国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生动,别有风格,每幅画面上方都有锡伯文说明。木柱横梁上则绘有锡伯族群众熟悉的“刘邦斩白蛇”等故事画面。这些建筑、绘画均出自锡伯族工匠之手。壁画除一小部分略有损坏外,大部分尚完整。解放前,锡伯族聚居地区每年祭祀关公两次,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祭关公单刀会,这天,用羊后座摆在关公像前,摆上馒头、水果等供,还摆上六个酒盅,酒用火点燃,焚香叩头,名曰替关公磨刀;再次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公的生日。
清代伊犁关帝庙及“ 关帝信仰 ”形成的原因
首先,与历朝统治者尤其是清朝统治阶级大力推崇关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忠义侯”(一说“壮缪侯”)。北宋末年,宋徽宗四次加封羽,由“忠惠公”、“崇宁真君”到“武安王”、“义勇武安王 ”。明太祖朱元璋时废掉前朝所加封号,重新封关羽为“寿亭侯”。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将关羽封为“三界伏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帝崇拜在清朝发展到极盛。清军入关后,为加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将以忠义神勇著称、并在汉族中拥有大批崇拜者的关羽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顺治元年(1644),“建关帝庙于地安门外宛平县之东,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卷 438)。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卷 433)。从此,对关羽的祭祀有了基本定位,秋仲月祭关帝成为了清代祭祀典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对关羽褒扬不断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对关帝的崇拜也扩展到新疆。其次,与关帝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以及对新疆的治理实践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