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6月2日,一群宦官、护卫组成了一支杂牌军,簇拥着一个19岁的少年杀气腾腾直奔晋公司马昭府邸。这位少年就是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从他嘴里,诞生了一句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满大街骂司马昭
小曹同学说这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目的是逼他退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曹魏全国都知道。从曹髦当时的处境来说,可以理解他的想法。自从高平陵政变以来,曹魏天下名义姓曹,实际上执行的都是司马家的命令,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就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掉的。
(资料图)
曹髦上台这几年,始终是个傀儡,国家的军事、外交、内政,一律都是司马家的人说了算。尽管司马师死了,他弟弟司马昭又继承了哥哥的地位,曹髦一点办法没有。就在曹髦动手之前,司马昭已经封晋公、加九锡、假黄钺,离皇帝只差一步。
当初曹髦曾祖曹操就当到司马昭这个位置,后来曹丕有样学样,做到这个位置以后,安排了禅让仪式,让汉献帝把国家交给他。如今,司马昭也做到这一步,曹髦很自然认为,他下一步就是逼自己退位,所以曹髦抢先动手,然后被人杀死了。
这个司马昭好阴险
曹髦死了,司马昭也就彻底失去了澄清“司马昭之心”这个指控的机会,他到底要不要学曹丕,最后逼曹髦退位呢。今天,当事人都已经死光了,我们只能推测。从当时的情形看,司马昭动手的概率比较低,曹髦还是猜错了。
首先,没有必要。
当时,曹魏上下已经完全拿捏在司马家族手里,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是司马昭手里的重要工具。时间是站在司马昭一边的,他没有任何理由要急着将曹髦赶下台。
就在这一年,国内诸葛诞的叛乱刚了结,如何铲除与诸葛诞相关的势力让司马昭很头疼;蜀汉的姜维刚刚恢复大将军职位,随时打算北伐,而东吴方面也正虎视眈眈,这些事才是司马昭当时最关注的事情,他压根没有注意到小皇帝。
诸葛诞
因此,对于司马昭而言,当时没有必要解决曹髦,曹魏的皇帝迟早是他们司马家的,不用
急于一时,当时有更多更要紧的事情要处理。
其次,时机不对。
从曹操到司马懿再到司马昭,所有这些野心家们都想当皇帝,但是,他们都没能如愿,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机不对。
曹操面临的问题是,他本人出身并非豪门,而东汉末年讲究出身门第,这使得他在号令天下时处处被动。这不单单是曹操一个人的问题,蜀汉和东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曹操的解决方式是恩威并施,既提拔重用这些豪门出身的人,也对那些不听话的豪门重点打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彧。荀彧出身著名的颍川荀氏,早年跟随曹操,为曹操所倚重,但是后来曹操流露出取代汉献帝的意图时,荀彧立即表示反对,随即遭到曹操的弃用,随后不久就离世,许多人怀疑是曹操派人动的手。
影视剧里的荀彧
这就是曹操的态度,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就弄死你。只是曹操当时并没有完全收拾好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曹魏内部仍有许多像荀彧那样的反对势力,因此如果匆忙称帝,恐怕很难持久。
而曹丕则背叛曹操的收服策略,改为收买。他制定出九品中正制,保证了世家大族可以世代为官,世家大族们当然拥护曹丕当皇帝,从此造成世家大族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开启了魏晋门阀政治。
曹丕实际上背叛了曹操
而到了司马昭这一代,他只能推动门阀政治,继续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高平陵政变期间,司马懿痛下杀手,得罪了许多士族,因而此后多年,曹魏反叛不断,都是在对抗司马家族的统治,如何摆平这些士族成了司马昭最大的难题,这件事没完成,他也不可能篡位。
第三、司马昭真软了。
早年高平陵政变之后,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对于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一律采取高压政策,动不动就采取株连方式扩大杀人范围,夷三族是当时最普遍的杀人范围。而到了司马昭掌权时期,姿态已经放软了许多,为了争取士族支持,司马昭尽量少杀慎杀。
影视剧里的司马懿
比如诸葛诞反叛失败,司马昭仅处罚诸葛诞,将他夷三族,其他人能放过的都放过。而曹髦这次刺杀司马昭,司马昭大怒之下,将杀人的成济处死以外,并没有对曹家太过为难,仅处死尚书王经。若是司马懿还活着,恐怕曹氏家族又要血流成河。
因此,从以上三点来看,司马昭之心,恐怕还不至于要马上动手,逼曹髦下台。只是当时曹髦感觉到司马昭对他的压力,丧失了判断,枉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