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还是下跪,单单从上朝的方式来判断文化是进步还是倒退,本身是不够严谨的。


(资料图)

首先,中国社会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肯定都是在进步的。

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是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的,从底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到上层人民的统治管理,整体来讲,都是在向前的。举个城市发展的例子,在唐朝之前,城市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居民的生活也比较单调,基本都是在维持一个城市的运转而已。而从唐朝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增加、对外交流的发展,整个唐朝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而唐朝的商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复杂,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不断出现。到了宋元时期,勾栏瓦舍成为了城市居民日常娱乐的场所,这里有说书的、有卖艺的、有唱戏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次,为什么文化在进步,上朝的方式却越来越不尊重人?

看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唐朝以前,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从属关系,但是彼此之间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大家都有座位,区别在于,一个坐的是龙椅,高高在上,其他的坐的只是垫子而已。而到了后期,官员们就连座位都没了,明清时期,甚至还得跪着。这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是合作关系,而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了。

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皇权的加强。

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盟主,到明清时期的皇帝。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这个其实也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就跟文化的发展一样。文化在向前发展,而皇权也在向前发展。只不过,皇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中央集权,这一面是符合社会规律的那一面,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皇权才能不断发展。另一面则是偏激、独断的权力,这个跟整个社会之间有着根本的矛盾,所以当它发展到顶峰之后,就会被毁灭,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盛极而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权力,不是只握在君主一人手中的,毕竟他就只有一个人,需要安排些人来帮他管理国家。在部落联盟时代,这批人是其他部落的领袖,国家建立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一批职业管理人员。这些人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在汉朝时期,皇帝还需要更多地倚仗大臣,所以当时冒出了很多权力极大的宰相,比如霍光。等到了唐宋时期,皇帝分割掉了宰相的权力,而使最终的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文武百官能够和皇帝相抗衡的就越来越少。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也就从合作逐渐变成控制和被控制了。当然,明清时期也有个别人才抓住了时机,总揽了皇帝才有的大权,将皇帝架空了。比如太监刘瑾、内阁张居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总的来讲,越是到后期,皇权越集中,相权越分散,文武百官的地位就越低,受到的尊重就越少,所以后期的他们才会经常跪着上朝。

这里还有两个小点应该注意下。

第一个,每次皇权的进一步集中,都是新王朝结束一段战乱的时候。战乱之时,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所以新王朝在建立的时候,就会努力分化掉文武百官的拳头,有的侧重于抑制文官、有的侧重于抑制武将。比如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把一个宰相分割成了八个;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规定武将的品级永远比同等职位的文官低半级;明朝朱元璋甚至直接把宰相免了,所有权力收归自己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二个,统治者的特殊情况。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个被朝廷压迫得家破人亡的人,所以他对于当官的本来就没什么好感。当上皇帝之后,他对文武百官就非常苛刻,给官员制定的俸禄都只能勉强糊口而已,到了明朝后期,这些官员的俸禄甚至都养不活他们一家。所以,朱元璋规定他们要跪着,这也是正常的。

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族,虽然满族人曾经建立过金国,但是金国灭亡之后,他们就回归了自己原本的部落管理模式。可以说,满族人在建立清朝的时候,他们的身上还残留着奴隶制的风俗。因此,他们虽然接管了整个国家,也用了明朝先进的文明来治理,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带着奴隶制的色彩,比如“奴才”“奴婢”这些称呼。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所以说,从文武百官上朝的角度来看,文化依然在进步,只不过皇权这种偏激的权力还在发展,而且还有个别统治者的喜好风俗不同,所以才会给人带来一种文化在倒退的感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