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煬帝的施政,本意其實不壞。圖為隋煬帝蕭后冠的仿製品。資料圖片

在中學中史的學習過程之中,一說起「暴君」,學生必然想起秦始皇和隋煬帝。無他,秦朝和隋朝均是短命皇朝,朝代衰亡,君主責無旁貸。可是,只要認真考究,隋煬帝可能未必如你想像得那麼差,今天要為隋煬帝翻翻案,我們就拿建立東都洛陽和三征高麗兩件史事來討論。


【资料图】

教科書經常批評隋煬帝建立東都洛陽是消耗國庫和勞民傷財的表現,這個說法其實有點武斷。公元581年,楊堅廢周立隋,統一北方,是為隋文帝,兩年之後,楊堅南下滅陳,統一整個中國。隨之,隋文帝派人鎮守江南,誰?楊廣,亦即後來的隋煬帝。這一年,楊廣只有19歲。

楊廣鎮守江南一段很長的時間,其間江南社會穩定,經濟亦相當繁榮。事業的成功伴隨着野心的滋長,楊廣最終成功取代長子楊勇,成為太子。公元604年,年僅36歲的楊廣成為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從19歲到36歲這段壯年的事業成就,幾乎都生活在江南地區,自然對江南有一份情意結,但他又是一個北方人,對於如何糅合自己出身地(北方)和成長地(南方),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看法。

他想建立一個介乎南北兩方的中心點,既要符合交通和經貿條件,也要易於管治南北的舊都城,所以最終選擇了東都洛陽。從此以後,洛陽成為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也是南北物資交流的樞紐,之後的唐朝也一度以洛陽為首都。所以,建立東都洛陽並非簡單以一句勞民傷財就可以評價的。

教科書另一個經常批評的史事是隋煬帝過於暴戾,三征高麗,導致生靈塗炭,令隋朝步向滅亡。這點說法頗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些討論點,隋煬帝是不是因為「暴戾」而攻打高麗?為什麼要三征?

古代帝皇有個不成文的共識,「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是漢朝的屬地,是中國統一的一部分,遼東沒有統一,中國就不算是統一。當時遼東被高麗所侵,自隋文帝開始,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每個皇帝都有打遼東,這些皇帝裏面不乏千古明君,所以征討高麗並非隋煬帝「暴戾」,而是諸多君王都希望能完成的統一大業。

那為什麼要打三次?第一次,隋軍忽略地理形勢,慘敗而回;第二次,高麗準備投降之際,隋朝內部發生內亂,隋煬帝撤軍;第三次,高麗稱臣求和。不是不想一次搞定,而是打了三次才打贏,這才是三征高麗的真實面貌。

從以上兩件史事我們可知,隋煬帝並非執行暴政,而是執行了急政。事實上,建造都城和征服外夷,結果若是成功和理想的話,後世對他的觀點可能會改變。作為後世閱讀歷史,不應該以一種「事後孔明」的態度來看待歷史,而應考慮當時的背景,才能作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隋朝繼魏晉南北朝而來,百姓最需要的未必是豐功偉績,而是與民休息,隋煬帝那份年輕而躁動的心,未必看透此點。

◆ 張奔勝(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喜歡思考和推敲歷史細節,尤喜歡講及教科書沒有提及的內容和細節,引導思考。)

隔星期五見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