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不重视言辞,视能言善辩为巧舌如簧、言伪而辩,但是在先秦这个乱世,却出现了专门进行耍口才的纵横家和类似于语言学的名家,而其中著名的公孙衍、张仪更是被景春看作是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类似的人还有一个苏秦,不过最后却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苏秦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呢?这要从苏秦在燕国说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秦为燕间谍而破齐的计策

燕国原是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引发内乱,被齐宣王乘机攻破,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二十年来经过改革,发愤图强,国力有所增强,力图报齐之仇。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左右,在当时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的形势下,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两强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燕昭王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从而达到破齐的目的。

当时兵家是讲究使用间谍取胜的,《孙子兵法》就有《用间篇》,据说间谍有五种,其中“死间”一种最为重要。所谓“死间”,是指派往外国做间谍,说诓欺骗,取得信任,出任要职,实施阴谋诡计,使得这个国家失败灭亡。这种间谍若被发觉,立刻就会被捕处死,因而有“死间”之称。这种间谍必须非常效忠于主使的君上,按既定的计谋策略行事,有出生入死的决心,才能成其大功。

他们以为伊尹和太公望是“死间”的榜样,商汤灭夏和周武王克商,就是由于伊尹和太公望做“死间”成功。《孙子兵法·用间篇》的结论是:“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苏秦是东周洛阳乘轩里人,是个用功学习的纵横家,读书很多,很重视兵家学说。早年最先游说秦昭王,建议“废文任武”,用武力兼并天下,讲的是兵家用“义兵”统一天下的理论(《战国策·秦策一》误作“秦惠王”),未被采用后来苏秦发愤读书“得《太公阴符之谋》”,“简练以为揣摩”,一年后自以为“此真可说当世之君矣”。

《太公阴符之谋》一作《周书阴符》,当即《汉书·艺文志》道家所载的《太公》一书。今本《六韬》当即《太公》一书的选本,是讲太公进献阴谋奇计从而伐灭殷商取得天下的。

苏秦

苏秦为燕间谍而实施的破齐计谋,主要是因顺齐湣王要灭亡宋国,使齐进一步强大扩张的欲望,由燕助齐攻宋,使得齐的国力疲弱,同时离间齐赵关系,加深齐赵之间的矛盾,以便借助秦赵之力合纵攻破齐国。

《战国策·燕策二》指出:“齐兴兵伐宋,三覆宋,宋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这就是《六韬》所载太公主张对敌国先加“文伐”而采取“因顺”的谋略,“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在当时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下,燕之所以能够合纵破齐,确是和苏秦鼓励支持齐王攻宋,使齐国力疲弱,并使齐赵之间矛盾加深有关,因而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下,加上“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是战国末年兵家所增补的。

燕昭王和苏秦定策攻破齐国

苏秦在和燕昭王一起定策的时候,竭力保证自己要做到“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其中“信如尾生”是最重要的。

尾生为爱情守信而死的故事,战国时代流传很广。《庄子·盗跖》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苏秦所以要在昭王前保证自己“信如尾生”,因为自己将做“死间”的工作,必须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

后来苏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燕将乐毅破齐之时,他就被齐湣王“车裂”而死,所以邹阳《狱中上书》就说:“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司马迁说:“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苏秦在定策时说:“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又说:“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可知苏秦和燕昭王所定的策略,是要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然后让燕和秦、赵等国联合扬威于齐而取得大功。

燕昭王

苏秦自齐献书给燕昭王说:“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期”就是约定,“王之大事”就是攻破齐国,可知燕昭王和苏秦约定的策略,就是要攻破齐国。“恶齐、赵之交”就是拉拢赵国和燕一起攻齐的手段。苏秦自称不做“自复”之臣,要为“进取”之臣,就是说要为燕进取。就这样,燕昭王决定派苏秦出使齐国,并派兵两万帮助齐国一起攻宋了。

燕助齐第一次攻宋

燕昭王在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派苏秦入齐,请齐王不攻燕而攻宋,认为宋是中原膏腴之地,“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这时齐湣王为了扩张领土,拉拢秦国,使用秦昭王的好友韩聂为相。韩聂是韩人而主张秦齐联合的。

燕昭王因此派苏秦出使齐国与韩聂联络,从而助齐攻宋,为了付托苏秦重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给以相国名义,以抬高苏秦作为使者的地位。苏秦出使前,一面派人向齐王请示,说苏秦推崇齐王贤于齐桓公,而自比于管仲,希望能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将率车百五十乘前来,否则只能如上次来见一样只有五十乘。

一面又先与韩聂面谈,韩聂担心“伤齐者必赵”,苏秦对答道:“请劫之”,并且说:“子以齐大重秦,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韩、梁必从,赵悍则伐之。愿则摯而攻宋。”就是说兼送质子到齐作保证,将派兵一起攻宋。

韩聂对此很赞同。苏秦这样主张“劫赵”、“伐赵”,目的就在“恶齐、赵之交”。于是苏秦就率车一百五十乘入齐,齐就以接待诸侯之礼迎接他,由韩聂迎接于高闾(临淄的城门),并替他驾车而进入。燕昭王封苏秦为武安君,后来赵、齐都封苏秦为武安君。

白起

“武安”是封号,并无封邑,​是说将以武力安定天下。后来秦将白起、赵将李牧,都曾有这个封号。因为苏秦当时宣扬用“义兵”平定天下的主张,最初苏秦以此游说秦昭王未见采用,这时苏秦又以此进说齐湣王攻灭宋国而被采用了。苏秦这样以隆重铺张场面出使齐国,无非为了争取齐王的重视和信任。

齐王确是十分信任,当两万燕军自带粮食进入齐国准备随同一起伐宋的时候,“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以行其兵”。

但是燕将张魁率燕军进入齐国以后,还是和齐有矛盾,张魁因此被齐王杀死了,燕昭王为此感到屈辱,经臣下劝说后,还是派苏秦出使到齐请罪了结。

齐国这次攻宋,引起赵国大臣两种不同的对策,赵将韩徐为和魏相孟尝君一起邀约燕昭王共同攻齐;而赵将李兑却主张和齐联合,要接受齐给他的封邑,还揭露了韩徐为等相约共谋攻齐的活动,归罪于燕。

齐王曾派公玉丹到赵要以攻宋取得的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作为李兑封邑,燕昭王因此派苏秦入齐,使齐赵交恶而不给李兑封邑。在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下,齐就听从苏秦的建议暂时停止了攻宋的行动,把攻宋的齐将蜀子(即触子)招回。

后来苏秦由燕入赵,进行外交活动,就有人检举苏秦有一系列破坏齐、赵两国关系的行为,因而赵相李兑和赵将韩徐为都对他怨恨,一度曾把苏秦监禁起来,经燕昭王遣使入赵促使释放的。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当秦相魏冉来到齐国致送“东帝”称号和约定联合伐赵之后,苏秦从燕到齐,见齐潛王于章华宫南门,齐王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这样“两帝立,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齐取消帝号可以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因而主张取消帝号,“倍约接秦”,“以其间举宋”。

这个建议很得齐王的赞许,于是就邀约赵王和齐王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会见,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参与其事。这是赵国存亡的紧急时刻,苏秦这样联合齐、赵二强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因此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

《苏秦列传》称苏秦约六国合纵,并相六国,出于后世策士的夸张,但是当五国合纵攻秦时,同时兼有齐、赵、燕三国之相,并同封为武安君,当是事实。

苏秦这样推翻秦齐连横而攻灭赵国的计划,发动齐、赵联合五国而合纵攻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挽救赵国还是为了将来实现燕联合秦、赵攻破齐国的“大事”。因为在这样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必须要造成秦、赵两强合纵政齐的局势,才有可能把齐攻破。

如果出现秦齐两强连横攻赵的局势,一旦赵被攻灭,齐的国力将更强大,必然造成对燕十分不利的结果。

苏秦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二月齐宣布废除帝号,次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前进攻秦了。燕又派出两万军队自带粮食到齐国,准备随同齐军一起攻秦了。苏秦就从燕到魏,再到赵,督促快速进军,据苏秦向齐王所作报告,韩魏之军已会合,因下雨未能快速前进,赵奉阳君已应允将全部征发上党壮丁出发攻秦。但是奉阳君在怀疑齐、楚两君将要相会是为了向秦讲和。

当时齐的主要目的,是要乘这个合纵攻秦的时机攻灭宋国。同时赵、魏也想争夺宋地,三国之间为此很有矛盾。因此苏秦向齐王建议,必须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把宋的陶许给奉阳君作封邑,把宋的平陵许给孟尝君作为封邑。

由于魏的阻挠,五国联军停留在成皋、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北和东北)。当齐第二次攻宋请魏“闭关于宋”,魏不许。魏一再向宋进攻,与齐争夺宋地,因此苏秦谓齐王:“王又欲得兵以攻平陵,是害攻秦也。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

同时魏相孟尝君和赵将韩徐为主谋合纵攻齐的消息传到齐国,齐王就决定于八月退兵。秦在五国合纵进攻的形势下,也宜布废除帝号,与五国讲和,把前所夺得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高平(今济源西南向城)归还给魏把泾分、先俞归还给赵作“三公、什清”。

就在这年赵将赵梁攻齐,这是当年五国合纵攻秦结束后,赵对齐的初次进攻,成为此后五国合纵攻齐的先声。

齐国攻灭宋国

当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五国攻秦结束后,秦就分兵两路攻魏,一路攻魏旧都安邑,一路攻魏河内,拔取新垣、曲阳。次年秦派司马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徒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秦如此攻魏,都是在齐的许可下进行的。

这时秦虽已允许齐伐宋,作为齐允许秦攻取安邑的交换条件,但是当齐相韩聂主持攻宋的时候,秦昭王还是不满,认为韩聂是他的好友,不该攻他所爱的宋。苏秦为了支持齐的攻宋,为齐进说秦王,说魏因此“割安邑”给秦,“此韩聂所以祷于秦也”,齐灭宋必将西面事秦,于是秦王同意了。

这时魏怕齐、秦联合而夹攻魏,想要和秦讲和,苏秦因而入魏要魏王不讲和。魏发现齐已许允秦取得安邑,一度把苏秦拘留,由苏厉劝说魏王才得释放。

齐曾多次向宋发动进攻,这次终于把宋攻灭了。就是《燕策二》所说“三覆宋,宋遂举”,是经过三番四复的进攻,才攻下的。宋王偃因此逃到了魏国,死于温。这时宋之所以会被灭亡,主要由于宋王偃暴虐,“所杀戮者众矣”,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因争权夺利而分崩离析,不仅曾经继任为王的太子出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而且由于相国唐鞅争权,发生了驱还载子的事件,即荀况所说:“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接着唐鞅又被宋君杀死。

秦赵主谋合纵五国伐齐

自从齐国攻灭了宋国,兼有宋以前所得的楚淮北地,一时声势很盛,直接威胁到三晋,特别是齐、赵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并且使秦也感到有很大压力,有碍于秦在中原的扩展。因此发起合纵伐齐,惩罚齐“破宋”的罪行。

秦昭王

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相会。就在这年,秦国为了“先出声于天下”,派了蒙骜带了秦兵,越过韩、魏,开始向齐河东进攻,攻取了九个城。次年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又和韩王在新城相会,同年燕国由于赵国的拉拢,燕昭王也入赵会见赵惠文王。

这时秦主谋发动合纵伐齐,以瓜分齐地为饵,并推举赵主其事,由赵拉拢燕合作,结成秦、赵、燕三国联盟,并由秦送质子到赵、燕两国作担保。秦鉴于过去和齐连横约攻赵不能成功的教训,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同时秦又派御史起贾驻在魏国主持监督五国合纵的事,更派将军蒙骜统率秦军越过韩魏先进攻齐的河东,既作为进攻的先声,还可以起控制三晋进兵的作用。

乐毅原为攻克中山的魏将乐羊的后裔,入赵曾为赵武灵王的大臣,当齐宣王破燕时,武灵王曾听从乐毅的计谋,以赵合楚魏而伐齐存燕。因此赵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由韩入燕,立以为王,即燕昭王。

乐毅在赵内乱中武灵王饿死之后,经魏来到燕,得到燕昭王的重用。乐毅因此有因缘在这时被推为赵、燕的“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当时有人对起贾说:“燕赵共相,二国为一。”“燕赵共相”即指乐毅。

乐毅以“燕赵共相而为五国联军的统帅,秦赵两强是主力,但是乐毅能直接指挥的是赵燕之师。因此乐毅先以赵相的职司,会集五国联军,从赵的东南边出击,先攻取齐的灵丘(今山东高唐南),再在秦军大力配合下大破齐军于济西,从而一举击破齐的主力;然后再以燕相的职司,独率燕军,乘胜向东追击,乘虚而长驱直入,得以攻克齐都临淄。

合纵攻齐的结果,正如当年有人对秦驻在魏国监督合纵攻齐行动的御史起贾所说:“以燕王之贤,伐齐足以刷先王之耻”,”燕赵共相,二国为一,兵全以临齐,则秦不能与燕、赵争”。

乐毅

结果成大功的是燕赵共相乐毅。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运到燕国,燕昭王亲到济上劳军行赏,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号为昌国君,从此乐毅留在齐地五年,先后攻下齐七十多城。

苏秦因反间而车裂于市

当乐毅统率燕军开始破齐的时候苏秦就被齐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市。《荀子·臣道篇》说:“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也”,“用态臣者亡”。《吕氏春秋·知度》说:“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说苑·尊贤篇》也说:“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所谓“亡”是指乐毅破齐而言。《淮南子·说林篇》说:“苏秦以百诞成一诚。“一诚”是指苏秦为燕计谋破齐的专心忠诚;“百诞”是指苏秦入齐骗取信任而阴谋破齐。

苏秦为燕昭王出使到齐,为燕助齐灭宋,出任齐相,主持合纵摈秦,离间齐、赵之交,都是挟燕以自重的。他随时将重要的外交活动情况汇报燕昭王,并暗中送间谍情报给燕昭王。

《战国纵横家书》中所有苏秦献给燕王的书信,就具有这种性质。齐湣王果然在苏秦主持下得到燕的帮助而攻灭了宋国,却招徕了燕和秦、赵结盟合纵攻破齐国的后果,因而苏秦以“反间”罪被车裂而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