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制度自从汉武帝创立之后,后世历代帝王几乎都沿用,一直沿用到清末,甚至连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伪“满洲国”时期,都是使用年号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标配。一个皇帝使用一个或几个年号,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这不,近日点校本《周书》的修订本出版了,笔者去查各种汉语工具书后面都会附的中国历代纪元表,想快速熟悉一下北周的历史年份,竟吃惊地发现西魏和北周的好几个皇帝都没有年号!

《周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三册)


(相关资料图)

西魏有三个皇帝,除了魏文帝的年号为大统外,废帝在位三年,恭帝在位三年,都没有年号;北周的前两个皇帝,孝闵帝在位一年,没有年号,明帝一开始也没有年号,三年后才有了年号武成。随后北周的年号制度就正常了。这是为什么呢?

查了一些资料,才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西魏从中间开始不用年号,是与宇文泰有关。当时宇文泰掌握实际权力,他在政治理想和具体制度建构上都模仿西周,取法于《周礼》,认为秦汉以下的制度不是最好的。周代没有年号,所以就不应该使用,应直接从帝王即位起开始计数即可。所以我们在《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看到的记载就是,在大统十七年之后,直接是“魏废帝元年春,……”,然后是二年、三年的记事,然后是“魏恭帝元年夏四月,……”,都是直接记某帝某年。

《周书》修订本内页

北周代魏之后,依然不使用年号。到周明帝统治的第三年,情况才发生改变。《周书·明帝纪》载:

秋八月己亥,改天王称皇帝,追尊文王为帝,大赦改元。

这里的“大赦改元”很关键,是北周开始使用年号的时间点。这一年是武成元年,在八月份发生的大赦改元。在此前的七个月里,其实原本的称呼仍是明帝三年,到八月份启用年号“武成”,所以才用武成元年统称这一年。所谓“改元”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改,由原来的简单计数改为了由年号统领年份。

这个改变与一个人有关。此人叫崔猷。《周书》卷三五《崔猷传》记载:

世宗即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时依《周礼》称天王,又不建年号,猷以为世有浇淳,运有治乱,故帝王以之沿革,圣哲因时制宜。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秦汉称皇帝,建年号。朝议从之。

我们把这段话解释一下。“世宗”就是周明帝。在周明帝即位之初,崔猷的官职升迁为御正中大夫,是负责提建议的官员。当时北周还遵照《周礼》里面的说法,天子不称皇帝,而称为“天王”。(我们脑补一下《春秋经》关于“天王狩于河阳”的典故,应该就明白了。)而且也不使用年号。崔猷认为民风有好有坏,世运有治有乱,所以帝王和圣贤对于前代的制度都是有沿袭有改革,是因时制宜的。如今天子仅仅称为“王”,不足以威慑天下,所以建议恢复秦汉以下“皇帝”的称呼,同时恢复使用年号。大臣们都附和认同。

周明帝正是采纳了崔猷的建议,以及大臣们的附议,才开始使用年号。把《周书》的《崔猷传》与《明帝纪》合起来读,史实就很清楚了。

北周模仿周制,不仅仅体现在年号上,还体现在官制等多个方面,甚至连朝廷的诏诰也都是极古雅的文辞,《周书》中就收录了不少,读起来有时光穿越的感觉。不过,各位也不用畏难,惚兮恍兮,不求甚解,其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太庙问礼,《孔子圣迹图》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

说回到年号的话题。虽然西魏北周为何一度不用年号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这就是,武则天称帝以后,还把国号由唐改为周,她前后一共使用了17个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为什么都是周,一个宇文周,一个武周,在使用年号这个问题上,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周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三册)

[唐]令狐德棻 等撰

唐长孺 点校

刘安志 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945-5

180.00元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已出)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