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微言大义。后人将这种文笔称为“春秋笔法”。这既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三言两语之间,蜻蜓点水般的笔触,不着痕迹似的,委婉含蓄又巧妙地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内在想法和意图,很耐回味、品读。只有擅用文字的高手,更兼精通世间人情世故的智者仁者,方能做到如此境界。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左传》的开篇之作。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资料图)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后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开篇之作《郑伯克段于鄢》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记录,更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文章讲述的是郑庄公郑伯与其弟共叔段之间你死我活的争夺君位权力的斗争。

郑伯是长子,但他的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是“寤生”,寤生就是逆生,脚先出来了,其实就是难产。作为母亲的姜氏受了很大的罪,也受到了惊吓,以为自己生下了个怪物。因为“寤生”受惊,姜氏一点儿都不喜欢庄公,对庄公有很大的心理偏见。

可想而知,在这种偏见和厌恶环境中长大的庄公,缺乏正常母爱的关心爱护,慢慢就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理。

后来,姜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共叔段,是庄公的亲弟弟。同是一个母亲所生,待遇却不一样。共叔段从小就被姜氏溺爱,宠爱有加。按照当时的制度,王位是由长子庄公继承的,但是姜氏却希望由她喜欢的孩子共叔段继承。

因为当时制度的不允许,后来还是由庄公继承了王位。姜氏就要求郑庄公分封弟弟共叔段去“制”这个最好的地方。郑伯明知“制”这个地方是个军事、政治重镇,他不敢把共叔段放在这个地方养着以防将来留下遗患。于是,就将共叔段分封到“鄢”这个地方去了。

后来,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联合起来要造反,都开始了招兵买马、囤积粮食,很明显已经有造反的迹象,庄公对此很清楚,但他并不立即阻止,还说了句“姑且待之,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的意思就是等待时机,等共叔段造反的行为成为事实之后再择机消灭他,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

后来,共叔段和姜氏果真造反,庄公就出兵在“鄢”这个地方消灭了共叔段,安置母亲姜氏在城颖一个地方,还发誓说:“与母亲姜氏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后来,庄公后悔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母亲,不应该不管母亲的死活。再后来,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挖了一条地道,挖出来泉水,在“黄泉”地道中与母亲姜氏再次见面,母子二人和好,恢复了母子关系。

(成语“黄泉相见”,就是出自此故事。)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世宗实录》评价此文说:“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归有光很是褒扬此文,评价很高。

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微言大义。

《郑伯克段于鄢》就是“微言大义”的代表性文章,题目一个“”字就可以看出来。克,我们常组词克敌。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克”呢?通常在敌我关系中才会使用,兄弟之间怎么可以当成敌人看待呢?

但事实上,郑伯与共叔段之间的斗争就像是敌我之间的斗争争夺一样激烈。

郑伯打败共叔段,用的是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兄弟的。

他明明可以在共叔段和姜氏有造反迹象的时候就加以警告阻止,保全弟弟的,但是郑伯并没有阻止弟弟的行为,而是任由他罪行变大的时候,一举消灭共叔段。

一个“”字就把郑伯的千秋罪状定了下来。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最精彩的文章,文字简洁,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文章中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依然还是栩栩如生,丰富饱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极富吸引力。总之,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散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