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年,武则天派人去韶州,用马缰绳勒死29岁的侄子贺兰敏之。武则天对侄子寄予厚望,但贺兰敏之怨恨姑姑,两人水火不容,成为敌人。
贺兰敏之,武则天的侄子,风流倜傥,文采飞扬。武则天姓“武”,贺兰敏之姓“贺兰”,怎么能说是侄子呢?
贺兰敏之成为“侄子”,主要是武则天的“仇恨”使然,也是因为武则天的跋扈与嫉妒,贺兰敏之这位“侄子”的下场很悲惨。
【资料图】
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早年,迎娶妻生子,有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后来,武士彟又娶杨氏,生下武则天三姐妹。
早年,武则天被两位哥哥欺负,彼此矛盾尖锐,形同水火。武则天三姐妹出嫁后,两位哥哥虐待继母杨氏,经常给她残羹冷炙。
李世民时代,武则天是妃子,却得不到宠爱,没有给李世民生下一儿半女。武则天看到母亲受欺负,也是无能为力,仇恨的种子埋在心里。
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李治舍不得这位“继母”,很快就从感业寺把武则天带出来,纳入自己后宫,成为皇后。
李治对武则天,可以说是“宠妻狂魔”,武则天哭哭啼啼,李治都会心疼。再则,李治身体不是很好,武则天逐渐干预朝政,铲除异己。
武则天首先开刀的对象,就是武元庆、武元爽两兄弟。武则天当了皇后,按照惯例,册封母族,追封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两位哥哥也封侯。
还没高兴多久,武元庆、武元爽就被流放到外地当官,武则天旋即派人去处死他们。兄长都没了,武则天便将姐姐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改姓“武”,继武士彟嗣。
从外甥变侄子,还能继承周国公爵位,贺兰敏之对姑姑武则天感恩戴德。武则天也希望这位多才多艺的侄子,能聚集一股力量,成为自己夺权的支柱。
贺兰敏之不负所望,他本身能力强悍,又有武则天侄子身份加持,很快就组建起一个小团体。以“弘文馆”为根据地,贺兰敏之聚集英才,为姑姑服务。
如果一切顺利,按部就班,贺兰敏之的人生将会很美好,说不定成为武则天的“储君”,改变唐朝的历史。但是,嫉妒、仇恨,改变了这一切。
“爱屋及乌”,李治宠爱武则天,也“关照”她的姐妹。武顺貌美,但早年丧夫,守寡在家,李治于心不忍,便允许她们母女进宫,自由出入。
武顺、女儿贺兰氏,都貌美如花,李治自然会“照顾”,经常留她们过夜。李治尤其宠爱武顺,一次风雨过后,册封她为韩国夫人,贺兰氏封魏国夫人。
册封“夫人”,是一种荣誉,李治此举,让武顺母女更加受恩宠,地位很高。单纯过夜,或者私通,武则天都能容忍,但绝对不允许她们越过雷池一步。
李治想名正言顺地享有武顺、贺兰氏,打算册封贵妃,充当后宫成员。武则天醋意大发,嫉妒姐姐、外甥女,说她们“鸠占鹊巢”,更害怕自己被冷落。
663年,贺兰氏入宫服侍李治,留宿过夜。李治次日召见群臣,贺兰氏还活蹦乱跳;李治退朝,回到寝宫,贺兰氏已经香消玉殒。
得知妹妹死去,贺兰敏之痛哭失声,连忙赶往宫廷。李治见贺兰敏之,也大哭:“上朝时还好好的,怎么就死了呢?”
贺兰敏之知道其中缘由,只是大哭,没有说一句话,不敢得罪武则天。但是,武则天看到贺兰敏之不一样的眼神,认为他怀疑自己,非常不高兴。
665年,武顺因失去爱女,心情苦闷,郁郁而终。母亲、妹妹,都是因为武则天而死,贺兰敏之痛恨武则天,开始处处与她作对。
史载:“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
《旧唐书》中,贺兰敏之与荣国夫人杨氏私通,荣国夫人,也就是武则天的母亲。史料记载,未必可信,但贺兰敏之确实没有礼貌。
贺兰敏之与“南朝宋”刘骏一样,所谓的“烝”,应该是在荣国夫人寝室内,凌辱她的婢女,但名声太臭。
武则天得知,大怒,又怕家丑外扬,也不敢声张。为了堵住众人的嘴巴,武则天让贺兰敏之负责修建寺庙,专门给荣国夫人祈福。
贺兰敏之心不在焉,随便糊弄一下,侵吞了很多银两,工程一拖再拖。如此,武则天很恼火,在家庭宴会上,数落贺兰敏之。
接下来,贺兰敏之更加过分,直接打了武则天的脸,他凌辱准太子妃。武则天给太子李弘娶妻杨思俭之女,大婚前一天,贺兰敏之将杨氏霸占、凌辱,李弘只能另娶裴居道之女。
侄子、儿子,谁更加重要,自然是儿子。但是,武则天为了夺取,为了壮大武氏家族的力量,也就忍了。谁知,贺兰敏之变本加厉,还侵犯了太平公主,及其随身侍女。
太平公主,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吐蕃君王亲自求婚,想迎娶太平公主,武则天都不答应。再则,太平公主还不满十岁,贺兰敏之居然如此不顾“礼节”,对表妹不尊敬,这还了得。
欺负太子妃可以,但凌辱太平公主绝对不行。武则天对贺兰敏之失去了好感,将他贬为韶州刺史,半路被人用马缰绳绞死,年仅29岁。
参考书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