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是生活的必须,现在人们出行坐车,古人出行做骑马坐轿,此外古人还有一套复杂的出行制度,尤其是王侯将相之类。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也出土过大量车马,比如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件偶乐车,还佐证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出行规矩。究竟什么是偶乐车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资料图)
在秦汉时期,出行要符合礼仪,做什么车,用多少马,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果违反就是僭越礼制,要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还会因此被杀头。比如,“天子六驾”,“王侯四驾”,说就是皇帝出行的马车要用六匹马,而且还必须同色,而王侯只能用四匹马。除此之外,车马的设置,礼乐队的人数和出行队伍等等也都有要求。《汉书》中记载,王侯出行时,必须还要配置两驾偶乐车,一开始专家们都认为这是演奏乐器的车,目的是为了给王侯出行时增添乐趣,但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偶乐车的作用并非如此。
史料记载,偶乐车出行都是两驾,设置在出行队伍的前后,在前的偶乐车上放置一件建鼓,在后的偶乐车上则放置青铜錞于。在出行的时候,前面偶乐车的上人击鼓,队伍缓缓向前,如果一旦听到后面的偶乐车上敲击青铜錞于,就要立即停止前进。如此,考古专家们也明白了偶乐车的作用,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闻鼓进,闻錞于停”。不过,让专家们遗憾的是,只有记载,而无实物。
2011年,江西南昌惊现汉代王侯大墓,考古专家们经过研究和发掘,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印章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即汉代昌邑王刘贺。在《汉史》记载,刘贺当过27天的皇帝,但因其荒淫就被就废了,因此后世也称之为汉废帝。刘贺被废除之后,汉宣帝继位,又将其奉为海昏侯,故此,江西发现的这座大墓也被命名为海昏侯墓。在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在墓道中就出土了车马,而且还惊奇地发现车马上竟然有青铜乐器,经专家们确定为錞于。如此一来,也就印证了史料中的记载,这驾马车正是一件偶乐车,让专家们都万分欣喜。
在清理这件偶乐车的过程中,专家们还意识到附近必然还有一架偶乐车,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还有建鼓。于是,专家们又扩大了清理范围,果然不出所料在第三天之后,有人就在淤泥中发现了一件腐朽的鼓,当然也还有车马器的残件,因此也确定这又是一架偶乐车。偶乐车的发现佐证了史料中的记载,后来专家们经过全面的研究,也确定汉代偶乐车具有三个作用:
作用一:彰显身份。
汉代王侯出行必然有礼乐仪仗队,尤其以偶乐车最为奢华,王侯的马车在中间,偶乐车一前一后,彰显身份,气派十足。汉代还有规定,王侯出行在道上的时候,普通百姓和商旅过客都要回避,否则冲撞了王侯的车驾就要被问罪了。因此,偶乐车击鼓前行,人们听到鼓声之后,就知道是王侯的车驾来了,然后赶忙回避。除此之外,偶乐车还能让其他的人羡慕不已。
作用二:管理队伍。
王侯出行的时候,队伍从前往后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因此为了保证队伍的整齐统一,也要依靠偶乐车,即上文中提到的“闻鼓进,闻錞于停”。听到击鼓的声音,就要迅速的走起来,听到錞于的声音,就要毫不犹豫的停下来。如果没有偶乐车,想要掌控出行队伍的前进和暂停就麻烦了,就算大声喊叫也未必都能听得见,再说了喊叫也有失威严,显得不够庄重。
作用三:警示作用:
不管是建鼓,还是錞于,最早都用于战争中。比如,击鼓的时候,士兵就要一鼓作气的冲锋陷阵,但錞于敲响的时候就要立即撤军,正所谓“鸣金收兵”。将建鼓和錞于都放在偶乐车上伴随王侯出行,也是为了警示自己不能忘记战争,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也要准备出战救国。
在封建社会中,出行礼仪十分复杂,偶乐车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小编也希望能通过偶乐车,激发大家对汉代出行礼仪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多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对汉代社会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资料:
《海昏侯刘贺》作者:辛德勇,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