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人无信不立...
《礼记》中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资料图片)
人的7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区别就在于,每个人表现情绪的方式不同:或歇斯底里,或冷静克制;或怨天尤人,或淡定从容……
世事繁杂,只有管理好情绪,才做得了生活的主人。
人这一生,最大的清醒,莫过于:悲时不言,喜时不诺,怒时不争。
悲时不言,是一种成熟
曾国藩曾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与人相交,说得越多,越容易陷入困境,反不如把话留在心里。
尤其是悲伤时,更要保持沉默,蓄力待势。
清代蒲松龄,一生命运多舛,却不抱怨、不气馁。
他曾因家贫求人未果,于是躬身入局,在乡间教书维持生计;
他曾屡屡落第科考,却“落第不落志”,不愿与好友宰相“混水摸鱼”;
他在妻子去世后悲痛欲绝,却化悲痛为力量,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小说。
为收集素材,蒲松龄在大树下设摊,免费提供烟、茶水,听路人讲一个个离奇的故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风吹日晒中,在孤灯影只下,他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
他的一生,就如他曾写下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宋代诗人方岳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人活于世,各有各的难处。
将苦楚藏于心底,管住一张到处诉说的嘴,是成年人最基本的处事法则。
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只小猴子受伤了,就告诉了森林里所有人。
于是,大家陆续过来探望。
每一次,小猴子都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并且,一定会展示自己的伤口。
大家也都会同情地看着、安慰着、讨论着。
一段时间后,小猴子家弹尽粮绝,而它自己,却因为伤口一次次被暴露,竟然急剧感染而亡。
小猴子的遭遇告诉我们:痛苦时,当自求解脱。
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针只有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不疼。“感同身受”四个字,往往只是说说而已。
人生海海,求人不如求己。
跌倒时,爬起来,蹒跚前行;失败时,笑起来,对镜加油;痛苦时,躲起来,独舔伤口。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真正成熟的人,总能做到悲时不语、哀时不言,默默地做自己生命的摆渡人。
喜时不诺,是一种智慧
《礼记》有云:“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
相比于从不许诺,若口头承诺了,行动却无法兑现,更会激起怨恨而招致祸患。
同光元年,皇帝李存勖想深入敌境攻打后梁。
一名大将主动申请出战,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汴州,灭掉了后梁。
皇帝得知后喜不自胜,激动地对那位大将说:“这天下,从此就是你我的了!”
谁知,皇帝不但忘记了承诺,还处处猜忌那位大将,甚至把其他将士的功劳都揽上身。
大将内心窝火,却敢怒不敢言。
但其他将士却心寒而怨,接连发生叛变,而皇帝,居然再次派那位大将前去镇压!
没想到,这一次,大将被人“黄袍加身”,拥兵自立。
历史的结局是:皇帝李存勖身中流箭而亡,而那位大将,则在其灵位前继位,即为后唐明宗李嗣源。
荀子有言:“喜不过予。”
人,勿在高兴时轻易许诺,而古往今来,犯此大戒的例子屡见不鲜。
春秋时,齐襄公面对两位大将询问“戍边期满”的时间,在吃瓜兴头上许诺:明年瓜熟之时。
然而,他失信了:让他们再等一年。
结果,两位大将怒而起兵,齐襄公被杀。
三国时,曹操面对曹植的居功不骄、谦卑有礼,当众许诺:将来本将军的大业,除了你别无他人。
然而,他食言了。
结果,曹植不仅没成为接班人,反被继位后的哥哥百般刁难,最后抑郁而终。
喜时之言,多失信。
头脑发热时,不曾分析不可控的因素,往往在平静后发现:客观上不允许,或是主观上后悔了。
总之,就是兑现不了,从而引发各种不满、隔阂、怨恨。
孟子有言:“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立身之本。
真正智慧的人,必定懂得:
做不到的,果断拒绝;能做到的,三思而行,一旦承诺,定说到做到。
怒时不争,是一种格局
古人有云:“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不会一味地逞强,也不会因愤怒而失去理智;
反之,他能衡量轻重缓急,做到进退得当、从容应对。
战国时的尉缭,颇有军事才能,因而深受秦王重用。
可秦王如此器重,尉缭却在背后诋毁:“秦王面相不好,缺乏仁德。”
因而,他计划出逃,却走漏了风声。
秦王震怒,意欲杀之而后快,却反思冷静下来:
我要的,不是个人的脸面,而是尉缭的才能;我要争的,不是一时之气,而是六国的统一。
于是,秦王再次召见尉缭,明确表示:既往不咎,以前怎么样,以后还是一样!
这一举动,感动了尉缭。
从此,他一心辅佐秦王完成统一大业,还留下了后世兵家尊崇的军事著作《尉缭子》。
古人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人生若锱铢必较,祸患则会伺机而生。
很多时候,所谓的“争”,也是一念之间的“容”。
三国的曹操,容下曾暗通袁绍的将士,他得到的:是将士们的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清代的张之洞,容下丑化自己的画家,他得到的:是画家的臣服,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宋代的吕蒙正,容下朝臣的讥讽议论,他得到的:是同僚的认可,皇帝的不吝盛誉。
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要学习水的品格,用“不争”来渡人渡己。
面对家人,无需争吵:
因为对错不重要,莫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面对朋友,无需争执:
因为结果才重要,彼此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和气生财;
面对陌生人,无需争斗:
因为心情最重要,为了不相关的人和事,实在不必大费周章。
人这一生,无论争什么、什么时候争,消耗的都是自己。
不争,既不是糊涂,也不是懦弱,而是放大自己的格局,成就自己的人生。
《尚书》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有所忍耐,必能有所成就;有所包容,必能成就德行。
人这一生,有情绪是本能,管理情绪是本事。
大悲时,不言,这是做人的成熟;
大喜时,不诺,这是做事的智慧;
大怒时,不争,这是处世的格局。
既如此,做事清醒、做人通透,则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活出人生的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