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帝制时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对于今人来说谈论很多,以至于出现“明粉”和“明黑”一说,本人也写过几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只是单纯的喜欢历史。
酝酿了很久,怎么能说明朝,那就用一些人物来代表吧。记得几年前有个脱口秀节目叫《晓说》,主持人大家可能知道,他说明朝是“三无”朝,无文臣、无名将、无文化,好像说的就是这“三无”,现在看来,言过其实了。
本篇从八个方面,选取十人作为代表,来聊一聊明朝的代表人。
(资料图片)
一、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人(今安徽凤阳),年号洪武,明朝开国皇帝。被网友称为“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壮举。
25岁开始创业,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36岁称吴王。39岁时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40岁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
在位期间,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民生等方面颇有建,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二、首辅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湖广荆州卫人(今湖北省荆州市) 。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掌握军政大权。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
三、名将
徐达(1332年-1385年),濠州人(今安徽凤阳),元末明初名将,开国元勋。
元末,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
四、思想家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庐陵知县、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注“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五、铮臣
海瑞(1514—1587年),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六、才子
解缙(1369年—1415年),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初文学家、内阁首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进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官,归乡进学。永乐初年与黄淮、杨士奇、胡广、等并直文渊阁。奉命总裁《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永乐九年(1411年)以“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永乐十三年正月(1415年2月),解缙被纪纲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
徐渭(1521年-1593年),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七、宦官
郑和(1371年- 1433年),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云南昆阳州人(今云南省昆明)。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八、医学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医药学家。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