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下长河》这部电视剧正在湖南台热播,该剧全景展现了康熙时期,以靳辅和陈潢为首的清朝官员治理黄河的整个艰辛过程。
目前电视剧也接近尾声,剧中人物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结局。其中治河首要功臣靳辅在真实的历史上又是什么下场,能否在朝堂上全身而退?
(资料图片)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二十三日,刚刚办完祖母孝庄文皇后的丧事,到了除服第三日,身着青色布衣,面色憔悴的康熙在太监的搀扶下重新处理政务。
御史郭琇上疏弹奏靳辅,说:“靳辅治河多年,几无成效,皇上爱民,开浚下河,欲拯淮、杨七州县百姓,而靳辅听信幕僚陈潢,百般阻挠,宜加惩处。”就这样,康熙将河道总督靳辅革职,让他回乡颐养天年。
康熙如此对待靳辅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预谋。他利用言官郭琇的弹劾,将一起治国政策问题转化成了一场政治风波,从而将明珠一党一网打尽,对内阁进行了一次大换班。
电视剧的剧情也一再表明靳辅的政治立场是偏向明珠一边的,在靳辅出任河道总督之时就是由明珠推荐。
每当靳辅遇到问题时,明珠也会从旁协助,在康熙面前尽量说靳辅好话。况且治河官吏多由明珠指派,每年治河冲出来的肥沃田地也大多被明珠控制。这些事实康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暂时隐忍不发,可是并不代表康熙会一如既往地无动于衷,于是在治河的最后关头—导河入海的节骨眼上,康熙要对明珠动手。
靳辅认为黄河入海口处的地势低于海平面,建议在高邮和扬州附近设置水闸,并以堤束水。康熙的代理人于成龙(剧中于振甲的原型)此时也以按察使的身份管理下河河务,用来节制靳辅。
于成龙不偏不倚坚持贯彻康熙的法子—浚深河床,排水入海。因此于成龙和靳辅产生争执,闹到了北京康熙那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了相互人身攻击的地步。
靳辅的法子需要银子278万余两,于成龙建议开浚河道,所费不多,而此时康熙正准备对西北的葛尔丹动手,不得不考虑财政支出的问题,明珠则却仍然阻止于成龙方案的实施,建议派人实地考察一番,问问百姓的意见。
康熙不得已,委派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格、总漕徐旭、巡抚杨斌(这些都是明珠一党的骨干成员)下去一看。不用说,肯定是站在明珠一边,说“停止下河工程”,于成龙的建议基本被否决。
开浚下河口本是康熙最先提出的,反对于成龙就是反对康熙,因此康熙非常恼火,认为明珠的手伸得太长了,威胁到了不可触碰的皇权地界。
于是他一意孤行,坚持己见,在双方争论不休时,恰逢孝庄病逝,下河工程也就暂时搁置。
御史郭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弹劾靳辅,本来于成龙和靳辅在治河的分歧仅仅是意见不同,不过郭琇闻到了背后的政治斗争的门道。
因此他舍身参奏靳辅,不出所料,康熙正愁没人出头,接过郭琇的奏疏,对他大加褒奖,升他为督察院佥都御史。康熙私下问他:“廷臣中有掣肘河务者,你要及时告知我,懂吗?”
这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康熙的廷臣和掣肘河务显然是另有所指,郭琇既然能够看出门道,也能明白圣意。
第二天,郭琇就继续上疏弹劾大学士明珠、余国柱等,说明珠一党擅权、结党、受贿。众所周知,河工是肥缺,明珠把河工系统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不容他人干涉。有组织抵制、阻挠、破坏康熙的各种决定,甚至侵犯皇权。康熙作为封建皇帝,肯定要采取威严手段,以儆效尤。在接到郭琇的奏疏后,康熙连调查的程序都不进行,直接将大学士明珠、余国柱革职、下狱。
总之,靳辅的方案全部被否决,本人也被罢官,其他支持靳辅的官员一律遭到撤换、离任。不过在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期间,途中看到靳辅治河有功,深得民心,又将靳辅官复原职。
可惜的是,靳辅因感念皇恩,过度操劳,竟在康熙三十一年,督运救灾粮食途中病倒在河南荥泽县,三个月后去世。到了雍正八年,又被恩准进入北京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