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虎形巢后,日军决定由第3大队来代替133联队,133联队撤下换防,133联队残部卷铺盖回营的画面在第3大队官兵眼里像是梦游,更像伤残人的运动会闭幕式后离场。吊胳膊、拄拐杖、纱布裹脸蒙眼睡担架,一个个麻木痴呆,一支原本精锐的队伍,在攻打衡阳的二十来天里,元气消耗殆尽,竟然如此狼狈不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军第3大队决心咬牙复仇,开始进攻。守阵地的是陆伯皋的工兵营。工兵营原本主要任务是修路架桥、挖战壕,埋地雷,但由于人员不够而被派出来防守苏仙井阵地。
工兵营也有工兵营的优势,他们发挥工兵特长,在建筑外壕上下了功夫。将阵地对面的230米的平地,挖成宽15米到20米,深到12米到15米,下部尖底,用有刺的铁丝平面架设于壕沟的两壁之间,如铺开一张罗网,并在这张网的两面悄悄地埋伏两拨人马等待日军到来。
1944年7月27日深夜,第一波日军悄悄到了阵地外围,刚一集结,工兵营从两翼突然开火,阵地平面了无遮拦,日军纷纷跳进壕中准备抵抗,谁知满壕尽是铁刺、倒钩,顿时铁刺穿肉,倒钩入骨,拔抽之间,痛的哭爹喊娘。
有骨头硬的,拔出一只脚,前面又都是同样的铁刺,更深更惨,你就是钢打铁铸的汉子,也在这颤悠悠摇晃晃铁刺暗伏的罗网上张皇失措,上下不得,如飞蛾扑入蜘蛛网,举步维艰。
日军后续部队看到前面的自家人进入外壕,立即加快速度增援。到了壕边,两翼守军机枪一响,日军急迫之间,顾不上多看多考虑,自然都把已有自己人跳进去的战壕当成避难所,与首轮进攻士兵一样,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下得去却上不来的陷阱。
如此三拨人马,全被赶下深壕,不少日军士兵强忍皮肉之痛,靠近壕壁,以刺刀挖出踏脚之阶,企图爬出。谁知刚一探头,平地两翼伏兵即以机枪扫射,还未探出身子,早已血溅深壕。
看着这样求生不能,其他日军士兵挣扎着凿穿铁丝网进入壕底,他们刀砍枪击凿成一个窟窿,跳入墩底,等待天明有奇迹发生,谁知天亮之时,就是他们踏入地狱之时。
7月28日天刚透出肚白,陆伯皋亲率10名机枪手,将机枪架于壕上,居高临下,对准几乎无法反抗的日军狂扫猛射,壕底一片惨叫,半个小时后,寂然无声,敌人遗尸不下600余具。
天气正值酷夏炎热,尸臭腐败,群蝇蜂至,蛆虫无数,极尽人间之惨状。
陆伯皋吐了口唾沫,拍了拍发麻的双手说:“当年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自认大折阳寿,我又何尝忍心于此?只是国仇家恨,不得不如此耳!”
这次让日军伤亡惨重的就是在衡阳之战中一战成名的“方先觉壕”,这名字是日本士兵取的名字。“方先觉壕”是中国士兵与百姓挖的工事。
就工事状况言,它不同于以往的大型战役,如1937年的淞沪会战,有久已建好的国防工事和众多的坚固钢筋混凝土大楼,可资利用。
衡阳保卫战则系就地取材,临时以木材以及少数铁轨构筑野战工事,无一块水泥,无一根钢筋。
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官兵在军部的统一部署下,与13万民夫一起,利用衡阳各界捐献的物资,顶着衡阳酷暑季节与毒辣的太阳,花费近两个月时间把整个衡阳城连同外围阵地,修筑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
“方先觉壕”是结合衡阳城南五桂岭、张家山的丘陵地形所修筑出来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立体工事,这种工事是将丘陵面向鬼子进攻方向的山体全部挖成悬崖绝壁,近10米高度,形成直立90度。
并在悬崖下再挖一个又宽又深的外壕,削到地平线再往下挖出50厘米深的墩沟,沟底下放置钉满铁钉的门板,再放进水。
这样一来,鬼子的坦克车用不上,人也不好过去。
这种独特的防御阵地,让日军吃足了苦头,即便是日军有耍杂技的功夫去叠罗汉,搭人梯,也常常还没有攀登到半壁,便被第10军士兵逐壕扫荡。
在上面扔手榴弹更是非常之爽。即便有阵地失守,那都是日军以士兵的尸体填满壕 沟为代价,活着的日本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冲上来的。
在《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中,日军专业人员曾这样描述衡阳会战中让他们吃尽苦头的“方先觉壕”:
“尤其敌人之碉堡位置,颇尽选择之能。其各个碉堡,不独均能相互支援,任意发挥侧射、直射之大力,且每碉堡之前均形成有猛烈之交叉大网。其各丘陵之基部,尽已削成断崖,于上端均有手榴弹投掷壕,我军即难以接近,并无法攀登,此种伟大之防御工事,实为中日战争之初见,也堪称中国军队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结语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远去,弹指一挥间,还健在的参加过惨烈的衡阳会战的老英雄已经寥寥无几了,祝老人家们都晚年安康!
活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抗倭英雄!
逝去,他们是炎黄子孙永久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