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给予人类福泽的同时也降临灾难。钱江潮患,自古以来侵扰着流域两岸人们的生存环境。那么人何以捍潮?靠得究竟是什么?
(相关资料图)
横亘在钱塘江两岸的古海塘,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长城”。它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公共工程。“海上长城”承载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海塘修建史,更象征着钱塘江两岸百姓不屈不挠的“弄潮精神”。
人文纪录片《钱江潮》今晚收官,将于19:23CCTV—9纪录频道、21:42浙江卫视相继播出第三集《弄潮》。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中国蓝TV、蓝媒联盟、“美丽浙江”矩阵号同步直播。
01
用智慧与汗水修堤筑坝的万千古塘工
为了抵御潮水的侵袭,钱江两岸百姓修筑海塘的历史从未间断。
从最初的土塘、柴塘,到后来的竹笼石塘、直立式石塘,再到明代浙江按察使司佥事黄光升在浙江海盐创造性修筑的五纵五横的鱼鳞石塘,钱江潮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海塘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在众多海塘中,鱼鳞石塘的修筑方法最为特别。它全部使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呈“T”形自下而上顺次叠砌。为了解决钱江潮水日夜冲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术难题,古塘工们依靠生活经验将一样美味的食物作为“秘密武器”带到了古海塘的修筑现场。
香甜软黏的糯米被熬煮成汁,与三合土和匀制成了糯米灰浆。掺入糯米汁水的灰浆不仅粘合强度比掺水的灰浆更大、韧性更好,还具备了修筑海塘最需要的优良的防水性能。
历经千万次的冲刷,结构精巧、气势雄伟的鱼鳞石塘至今依旧屹立在钱塘江边。每当海潮袭来,我们还能听到它对布衣草履的建造者们永恒的赞美与歌咏。
02
用生命践行承诺的筑塘官
“塘在我在、塘损我毁”。上有条条律令,下有万民生计,为了修筑海塘,历代官员们前赴后继,发出了这份对天下苍生的承诺。海宁尖山的塔山坝上的七座衣冠冢面江而立,正是民众为“以身抗潮,殉身自责”的官员立的。在今天的海塘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时修建钱塘江海塘的“责任人”姓名,他们修筑海塘的长度、筑塘的时间,也依旧清晰地镌刻在鱼鳞海塘的条石上……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跳塘”精神相融合,最终构成了震撼人心的“潮文化”的政治价值。
03
用一道清汤训诫官员的乾隆
“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下江南的记载有六次。后人说他贪恋江南美景,却很少有人知道乾隆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亲临浙江海塘,阅视塘工,实地指授筑塘方略。
公元1784年春天,乾隆第四次来到海宁,依旧住在盐官陈阁老家的安澜园里。这一日,乾隆让陈阁老邀请了两位海宁籍的地方官员入园来陪他一起吃饭,点名要烧一道平凡无奇的汤羹。青豆、腐皮、虾仁、千张、火腿,青红椒,陈府中的名厨掌勺为皇帝的宴席烧出了一道“清清白白”却异常鲜美的汤羹。乾隆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官员,做人要一清二白,修塘更不可私贪分毫。
“钱镠射潮”真有其事么?“毫、丝、忽、微”背后是怎样的坚守?古海塘字号碑又有何寓意?揭秘钱江海塘,探寻浙江“弄潮精神”的来源。人文纪录片《钱江潮》第三集《弄潮》今晚21:42浙江卫视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