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天寒红叶稀,出了青石关往东,齐长城进入淄博。这里是齐国故都所在地,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市内的齐长城属于齐长城中段,保存较为完整,主线长约110.84公里,约占整个齐长城长度的六分之一。
齐长城淄博境内共有39段。自济南市莱芜区、章丘区和淄博市博山区三县交界处霹雳尖山进入博山境内,经双堆山、北大岭、姚家峪西山老虎头、干贝峪、凤凰山、峨嵋山、秋谷荆山、两平村东南至西黑山、东黑山、北山(围屏山),再到岳庄北峪、石龙山,到护宝泉村(淄川)。向东至岳阳山主峰,经四座山、聚峰等岳阳山脉,跨淄水,进入城子村(淄川),由城子村向东南三台山、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北场村东盘龙山到雁门寨、太平山进入沂源、临朐、博山交界处。
“泱泱齐风,滔滔淄水。”春秋时期,齐国为保护国家特别是都城临淄不受外敌侵犯,修筑西段长城,《管子》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楚灭鲁后,齐国为防止楚国来犯又修筑了东段长城,《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有言:“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水经注》中也有“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的记载,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淄博市的博山应是齐长城东西段的分界处。
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的劈山段齐长城,是保存非常完好的一段齐长城遗址。劈山,如刀劈一般,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这里有盘桓于绝壁之上的齐兵营,有雄伟的独山寨,有鬼斧神工的一线天,还有烽火台、劈山关、姜女台、孟姜女哭长城断墙处、内外古城墙等历史遗存。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今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镇北)而死的情节。杞梁妻的事迹是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
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淄博一带。
孟姜女传说流传的范围极广,据研究统计,该传说流传的省(区、市)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肃。有孟姜女相关遗迹的地方也很多,如山海关的姜女祠庙、姜女坟,辽宁绥中县姜女祠,河南杞县孟姜女庙,陕西哭泉及孟姜女庙,上海万喜良石像,山东博山姜女泉(4处)等。
孟姜女的传说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苦痛,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西汉以前形成的“悲歌哀哭”这一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民俗,在博山民众中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2006年,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齐长城淄博段的风门道关,曾是古代齐鲁商道上的重要关口。风门道关因处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垭口而得名,风从这个罅隙穿行,形成“两重天”,垭口处山风呼啸,山下树木不动不摇。如今,透过斑驳垒石,岁月的痕迹仍清晰可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张梦圆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