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反击尼泊尔(当时称廓尔喀)的战争是乾隆时期“十大武功”当中非常重要的对外战争。通过对尼泊尔的自卫反击,清军保卫国家边疆的安全。
【资料图】
公允来说,清军反击尼泊尔军队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从东北地区出发的索伦兵穿越青藏高原后,在尼泊尔军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展开反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从东北出兵穿越青藏高原进攻尼泊尔,清军是如何做到的?
上图_ 廓尔喀之役
第一,清军从东北征调的索伦兵本身就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而索伦兵参加清军征讨尼泊尔的战争也是清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正确抉择。
根据《清实录》《廓尔喀纪略》和《清史稿》的记载,清军投入反击尼泊尔的军队大约有13000人。其中有来自西南地区的四川兵,有来自青海的部队,也有来自东北地区的索伦兵。从兵员的民族成分看,清军有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
清军反击尼泊尔的13000人的部队当中,四川兵是主力。但朝廷从东北地区抽调部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有2个原因。
上图_ 索伦部将士奋勇杀敌
首先,清军索伦兵本身就能征惯战。康熙皇帝曾称赞索伦兵是“索伦日益勤劳,传谕异日加恩,以示鼓励。”乾隆皇帝称赞索伦兵“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
索伦,一般指的是指今天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在当时,索伦人被清政府编组为“索伦八旗”。出征清军的索伦兵,其主要民族就是达斡尔族。
根据DNA研究的证明,达斡尔族和契丹有非常亲近的关系。辽朝灭亡后,达斡尔族的先祖就抵达黑龙江境内。到了清政府统一全国后,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族参加了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
比如,1651年,哈巴罗夫的俄军欲入侵清朝国土,达斡尔族军民英勇抵抗,661人壮烈牺牲。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期间,达斡尔族军民参加了清军反击俄军的战斗。
由于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能征惯战。而达斡尔族又在康熙时期抵抗沙俄侵略,保卫国土取得胜利。作为康熙皇帝孙子的乾隆皇帝自然是知晓达斡尔族为保家卫国立下的战功。所以,等到清军反击尼泊尔入侵的关键时刻,达斡尔族军民就再次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清军就从东北紧急征调达斡尔族官兵参战。
上图_ 大小金川之役
其次,清政府认为四川兵不可靠。
这些四川兵是在清军平定大小金川战役中向清军投降的原先叛军,虽然能适应高寒山地作战。但他们并不被清朝所特别信任。万一在作战中出现逃跑的情况,这对于清军来说是很不利的事情。而达斡尔族早在清朝统一全国前就被后金所收复,又参加了抗击俄军入侵的战斗,达斡尔族对清帝国政府的忠诚是原金川叛军四川兵所没法比的。
正因为以上两点原因,让以达斡尔族为首的索伦兵成为清军反击尼泊尔军队的重要力量。清军调集索伦兵参战是清军认为四川兵“不靠谱”取得情况下所做出的正确选择。
上图_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
第二,乾隆给索伦兵挑选了一位非常合适的将领——索伦部将领海兰察。
进攻尼泊尔(廓尔喀)的主帅是福康安,而副将就是海兰察。
海兰察的祖先世代居住在黑龙江,在参加清军反击尼泊尔的作战之前,海兰察本人就已经战功卓著了。
1755年,海兰察参加了清军进攻准噶尔的战斗。在准噶尔一个投降的部落又出现反叛的情况下,海兰察在关键时刻奋力追击,发射弓箭将叛逃的部落首领射伤于马下,将其带回。乾隆皇帝很赏识海兰察的勇敢,将其画像绘制在紫光阁当中。
1765年,海兰察参加清缅战争屡立战功,曾用伏击战击毙缅军400多人。
1768年,海兰察率领清军再次出击,打败了缅甸军队立功,升职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随后,海兰察参加了镇压西北起义和台湾林爽文起义的作战。由于海兰察在内外战争中战功卓著又熟读精通兵法,既有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又熟悉索伦兵的特点。毕竟海兰察自己就来自索伦部。乾隆皇帝让海兰察承担起指挥索伦兵反击尼泊尔的重任。这是乾隆皇帝在用人安排上所做的正确抉择。
上图_ 多拉尔·海兰察(?-1793年)
第三,乾隆皇帝在后勤方面全力支持索伦兵参战。
1791年十一月,1000名索伦兵和随从人员500人从中国东北地区出发奔赴西南地区。
而乾隆皇帝在后勤方面对索伦兵参战予以了一系列支持。
首先,乾隆皇帝下诏,要求青海蒙古提供3000匹好马。一匹马大约8两银子,3000匹马有24000两银子。战马的作用主要承担山地条件下的后勤运输任务。索伦兵参战人员有1000人,平均每个将士能分到3匹好马。在缺少汽车飞机的1791年,优良的马匹成为索伦兵维持高原地区作战重要的后勤保障运输力量。
其次,虽然索伦兵适应严寒气候,但要翻越青藏高原也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清政府要求相关地区 “该索伦兵丁等,冲寒就道,亦当加以体恤。”这就能证明,索伦兵每到休整的地方,当地政府就能提供相对周全的后勤保障。当索伦兵过境的时候,包含大肉牛肉在内的一系列汤饭都已经准备好了,让索伦兵每顿饭吃饱,有充足的体力打仗。
从马匹保障后勤运输,到吃饭保障作战体力,清政府对索伦兵作战的后勤保障安排是相当到位的。这就决定了清朝索伦兵作战的最后胜利。
上图_ 清朝时的拉萨彩绘
第四,索伦兵到达拉萨后迅速投入战斗,直至打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清政府不断表彰索伦兵鼓励士气。
1792年闰四月中旬,索伦兵抵达拉萨。闰四月十八日,索伦兵抵达日喀则。还没有来得及休整,索伦兵就迅速投入战斗,进攻尼泊尔部队设置在今天西藏境内吉隆县东南地区的据点。在海兰察的指挥下,索伦兵一战击毙尼泊尔部队600人,俘虏尼泊尔官兵200多人。而索伦兵参战兵力只有1000人。索伦兵强悍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首战告捷后,索伦兵继续追击尼泊尔侵略军。海兰察本人战马中枪,仍然追击敌军,得到清政府的表彰。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索伦兵作战的地方道路崎岖,士兵所穿的鞋子烂了,双腿被蚂蝗咬伤。但索伦兵克服了西南地区的恶劣环境,连续追击敌军。
上图_ 乾隆皇帝便装
朝廷对英勇作战的索伦兵予以了褒奖,乾隆帝给海兰察奖励玉扳指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两个,奶饼一匣。
授予多名索伦军官巴图鲁名号,“照例尝银一百两”。
提拔英勇作战的士兵为军官,有功军官有资格带孔雀翎。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这个资料的记载,清军13000人的参战部队反击尼泊尔入侵,有2112人在作战中阵亡,其中索伦兵阵亡人数可能在数百人。目前索伦兵牺牲士兵的名字已经不可考,但牺牲军官的名字是有据可查的。
比如副都统阿满泰在作战中过河追击敌军,最后中枪落水牺牲。
三等侍卫索多尔凯在进攻距离加德满都100多公里的堆补山口的战斗中,中弹坠崖牺牲。
除此之外,索伦军官还有一等侍卫墨尔根保、佐领衮德依、参领傅森内等军官牺牲。
上图_ 清朝版图
总而言之,索伦兵自身所具备的适应艰苦气候,骁勇善战的内因,清政府对索伦兵在政治上的绝对信任,在指挥官选择上的正确到位,在后勤保障上对索伦兵全方面的支持等外因,促成了索伦兵从东北翻越青藏高原远征尼泊尔的辉煌胜利。
作者: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索伦兵远征廓尔喀》 郭海燕 《理论观察》 2017年第三期
[2]《清朝涉外战争史》 徐圣言 江苏大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