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成语释义:

指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在公元前597年,郑国被楚国围困,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前去营救。等晋国大军到了黄河边后,郑国早已被楚军打败。荀林父本想撤军回国,副帅先榖(gǔ)竟私自带领自己部下渡河追击,荀林父无奈只好摔大军渡河,准备和楚军决战。此时楚军正在回国路上,听说晋军来了,楚庄王不想与其纠缠,要一走了之,大臣伍参认为,一定要打,并且一定会胜,他说了两点,第一,晋军将领先糓刚愎自用,完全不听指挥。第二,君王和敌方大将作战要逃跑,面子挂不住。于是楚庄王听从伍参的意见,和晋军大战一场。结果不出所料,楚军大获全胜,将士们欢呼雀跃。大夫潘党建议庄王:打败敌人应该要建一个纪念物,让后人记住先人勇武。楚庄王却反对说:“战争不应该宣传暴力,应该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你看这”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止戈”才是“武”啊!”最后庄王没有修建纪念碑,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