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圖:天津大學研究團隊對明長城超九成人工牆體進行連續拍攝,並在界嶺口找到了突門遺址(小圖)。
歷時4年多時間,跨越10個省區,天津大學研究團隊對明長城全線超九成人工牆體進行分辨率接近厘米級的連續拍攝,甄別出130多處暗門實物遺存,當中可供士兵穿牆突擊的突門更是首次發現。團隊成員、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研究員李哲說,團隊研究暗門「家族」源於一幅清朝乾隆年間地圖上清晰標示了暗門等軍事設施,後來在做長城實景三維數據採集過程中,果然找到了突門等多個暗門。\大公報記者 張聰天津報道
長城防禦體系研究專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城修建前後持續了兩千多年,長城暗門大多根據地勢、軍事等需求開設在隱蔽段落,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研究成果讓鮮為人知的長城「秘密通道」走出了史書記載,呈現了一個完整、立體的長城建築體系。
首發現突門 《墨子》曾記載
張玉坤團隊從2003年啟動對長城的研究,2004年起開始將無人機低空信息採集技術應用其中,2018年年底啟動「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採集工程,4年多來跨越10省區,對明長城全線進行無盲區數字化測繪,目前已覆蓋90%的人工牆體段,並已擴展到漢、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遺存。
李哲回憶,最早有研究暗門「家族」的想法,始於同事一次意外的發現。「當時團隊成員李嚴在國外訪學,無意中看到一幅清朝乾隆年間繪製的地圖,上面的長城清晰可見,而且還標有暗門等軍事設施,她馬上把這個信息發給了我。我們當時正在做長城實景三維數據採集,在拍攝過程中,果然找到了多個暗門,其中一個還是突門。」
「得益於大數據的支撐,我們對於暗門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李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墨子》成書在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也就是說,突門最晚在春秋晚期就出現了,現在找到了明朝時期的實物,這種文化傳承非常鮮活。」
三級通關設施 證長城不封閉
「暗門這一歷史遺存,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長城的開放性。」張玉坤補充說,暗門更多的是兩側交流的通道,證明長城並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在有秩序地「開放」。
截至目前,研究團隊結合古代輿圖已確認共計不少於220處暗門,並匯總130多處實體,發現了明代官方史料中「夫祖制,邊牆下多留暗門」的明確記載,從而以實物和文獻雙證據明確了關、口之下存在暗門這第三層級通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