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在苦守了五十天之后,的确扛不住了,终于派人去朱元璋那里找救援。但就这样,朱元璋还是要朱文正再守一个月,也因此整个洪都保卫战整整打了八十五天。张士诚走了,朱元璋究竟和谁打?而且还打了几乎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没有朱文正苦守三个月,朱元璋想要打败陈友谅就是痴心妄想。


(相关资料图)

还有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凭借朱元璋嗜杀的秉性,几次都放过了出言不逊的侄子,这也就是朱文正,要是别人恐怕都死了十几次了。可是在一次叔侄的争吵中,朱文正忽然说了一句话,让朱元璋暴怒不止,哪怕是马皇后出来说情,还是活活的把朱文正用鞭子抽死。

朱元璋用皮鞭,抽死了自己最为看重的侄子,这个侄子还为他立下了决定性的战功。那么朱文正究竟是说了什么,让朱元璋会如此急于杀人灭口呢?

在这里,我引用三个文献资料

宋濂,明朝第一个太子朱标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彪悍过人,勇冠三军,然而四十岁的时候,病逝而亡,朱元璋追封开平王。这位开平王的墓志铭《开平王益忠武神道碑》就是这位宋濂所撰写,在道碑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王(常遇春)突入其阵,三战三胜,敌兵大败而去,俘士马无算。“

这段文字,是描写常遇春在安丰之战中的英勇表现。既然,张士诚根本就没有到安丰,那这敌兵是谁?是元军吗?肯定不是啊,此时元军正在内斗争权,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就算有,这么大的军事活动,在元朝这边也不可能一点记录没有。那么,开平王常遇春究竟和谁在打?

《明太祖实录》中曾经记载,攻打安丰的时候,城中守将马鉴,丁玉向朱元璋投降。在这段文字中,使用的是一个”降“字。要知道,此二人都是明教的教众,是小明王的部下,在名分上都是”自己人“,为何要用一个”降“字?

洪武元年,朱元璋开国,年号为明,在开国大典上,朱元璋念诵了一篇《即位告祭文》这篇的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引用了,其核心思想就是朱元璋戎马生涯几十年的一个总结报告。核心中的核心,是朱元璋向天下宣布自己所平定的21位枭雄。这二十一位枭雄中,有一位的名字赫赫在册—安丰刘福通。

刘福通是朱元璋的什么人,顶头上司上的顶头上司,小明王身边的明教大将军,也可以说是明教的实际掌舵人。朱元璋安丰之战最重要的就是救小明王和刘福通。结果这这篇《即位告祭文》中,却说刘福通是自己搞定的二十一位枭雄之一。

从《元史》的讳莫如深的记载,再到以上三篇历史记录来看,最接近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朱元璋的安丰之战,其实打的就是小明王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龙凤政权“已经日暮西山,摇摇欲坠。朱元璋的军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这支明教起义军,但只要稍微知道朱元璋起家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除了他个人的智慧,能力和运气之外,最大的底气,就是他手下陪他一起起家的淮西二十四将。因此说,朱元璋的实力,全都是依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打下来的。无论自己的处境多艰险,内心多痛苦,形势多危险,这个所谓的”龙凤政权“没有帮他出过一兵一卒。反过来,这个老领导当年三路大军北伐大都,一度风光无限,朱元璋也没有沾到光。彼此之间只有名分,却没有半点实质的东西,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因素。

至正二十三年的形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谓一片大好。在北方,元朝虽然打败了小明王的明教军队,使之困在安丰,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察罕帖木儿一死,元朝各派又陷入争夺军权的派系斗争,无力南下。在南方,真正有实力的也只有张士诚和陈友谅。朱元璋的实力已经超越张士诚,而同陈友谅也交过手,一个应天保卫战,一个安庆争夺战,陈友谅几乎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还损失严重。

因此,只要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能完成心里那个雄心壮志,成为天下之主。

虽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总要先分出来一个轻重缓急。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小明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张士诚出兵安丰的真实目的,绝不是像表面那样,只是想要封一个王。张士诚最为一代枭雄非常清楚,朝廷对自己如此客气,还是因为手里的实力。没有这些东西,他一文不值。

正好乘此机会,以元廷的名义出兵,要是赢了,第一可以得到元廷赐封的王位;第二,能掌控朱元璋名义上的君王小明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时候朱元璋就完全处在被动的局面。第三能占取”龙凤政权“之前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实力。败了的话,也没有关系,王位本来就是虚名,无所谓。同时,仅仅打一个安丰,这个成本自己还是花费的起的。但是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会亲自带兵前来,而且几乎是倾巢出动,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有德……。吃亏的买卖还做,那就是傻子,盐商出生的张士诚非常清楚这个道理。因此,他才会按兵不动,只让一个吕珍出马陪着小明王,一起消耗朱元璋。

张士诚啊!不愧是盐商出生,算盘的确是打得好。但是,天下这个买卖,不是靠着小算计就能玩的转的。不久之后,张士诚就为自己的鼠目寸光,付出他根本无法承担的代价。

看过我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前篇文章说,朱文正犯错,朱元璋亲自审问,结果二人却对骂起来。也因为这次对骂,使得朱元璋终于起了杀心,用鞭子抽死了自己这个唯一的侄子?朱文正当初死守洪都,不叫苦不叫累,甚至不到万不得已,连救兵都不叫,为什么?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叔叔去干什么!—他去弑君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朱元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自己侄子朱文正的时候,朱文正肯定不服气的将朱元璋弑君的事情抖了出来,也因为这样,才会让朱元璋动了真正的杀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