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府历史笔记/文
八股文是朱元璋创立的,这个观点是一度为人们所接受的,比如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就指出,朱元璋创立了八股文制度,这种制度不允许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思想,压制新思想和文化进步;
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辞源》也认为“科举以八股取士也始于元璋”;《金陵晚报》也指出:“八股文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可见朱元璋创立八股文制度的说法是广为人们接受的。
(相关资料图)
一、朱元璋创立八股取士制度的说法来源
这种观点并非是清末以来人们的胡编乱造,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了。《明史·选举志》:明朝的科举制度虽沿袭唐宋旧制,但考试的形式略有改动。
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作为命题的内容。这个变革是由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所主持的。这种命题风格看起来像宋朝的经义文,不过是代古人语气为之而已,文体形式强调排偶,称之为八股。即: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选举二》第六册第1693页。
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到民国以后也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吴晗就曾经在《朱元璋传》中用上文作为立论的依据。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反省,人们逐渐详细考订这些说法的可靠性。
二、八股文并不由朱元璋和刘伯温创立的理由
八股文不是朱元璋创立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明初时期的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并不是八股文,而是宋朝的经义体;
第二,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制度不管从考试内容、教材还是从考试形式上考察,都不是朱元璋等人首创的,而是延续继承了宋朝以来的旧制;
第三,朱元璋对于科举取士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他一直在纠结到底是采取举荐制还是科举制,因为他对科举取士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1、洪武年间考试主要采用宋朝经义文
具体来看,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采用宋朝的经义体。洪武初年的取士文体主要是“经义体”的说法可以由吴伯宗《荣进集》所载乡、会试墨卷中和黄子澄墨卷《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了解到。
吴伯宗以《尚书》明经及第, 就其乡、会试墨卷中《尚书》义的整体结构而言, 属于宋元取士经义的“四段式”, 即冒头、原题、讲题和结尾四部分, 其中会试墨卷经义有“官题”, 用法与元代王充耘《书义矜式》所载经义体式结构相同。
黄子澄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中的文字程式不是以起比、中比、后比、束比为主体部分的八股文结构,而依据的是宋元时文(经义、试论)十段文的结构。
我们还可以直接从对比黄子澄的这篇文章与八股文的体例看出两种文章的区别:
黄子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冒头·破题]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夫政之所在……。礼乐征伐……
[原起]昔圣人……
[讲题]天下大政……。皇灵丕振……。
[结尾]信乎?……!
韩菼《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圣人行藏之宜……。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
[起讲]故特谓之曰……。
[起股]回乎,……。
[出题]回乎……?
[中股]汲于行者蹶……。
[后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
[束股]有是夫……。
还有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洪武年间的取士方式是以经义文体为主。在明初的典籍中,八股文这一名称尚未出现,洪武年间的此类时文就称为经义。
2、洪武年间取士制度是宋元旧制延续,而非朱元璋等新创制度
据考证,洪武年间考试制度只是根据新时代新情况对旧制进行损益而定的。这一点可以从洪武三年规定的取士规定和洪武十七年的《科举成式》与元朝的科举制度对比看出,即明初的取士核心制度是:乡试、会试各分三个场次;第一场考试形式是经义文,第二场考试论;第三场考试策;初试考试内容为四书义和五经义。而这些规定早在元朝就已经存在了。
明初则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取士经义的体式结构,如“官题”在洪武二十四年定程文格式时而取消,即所谓的“破承之下便入大讲”。“原起”是宋元经义中的“原题”,但是没有宋元经义“原题”那样探原题旨般复杂,明代的“原起”主要用在《四书》义中,其作用即顾炎武所言“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且“原起”超过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即很少,且字数也越来越少,有的少至四五个字,与元代经义“官题”中用“云云以此”一样可厌,而上文应天乡试程文则没有“原起”,故明代后期又有“不用原起”之说。——张荣刚
3、朱元璋在举荐制和科举制之间游移不定
陈登源在《国史旧闻》中指出,明朝洪武年间人才考选制度并未成型,属于制度探索阶段,举荐任用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即使是手工匠人也多有通过举荐入仕为官的。
这主要是朱元璋认为,科举选拔而来的人才,在舞文龙墨上虽有成绩,但是在治理天下,抚育黎民上均有缺失。因此,他于洪武六年下诏说:“我真心求才,为的是谋得治世能臣,能办实事、做实务,贯彻朝廷意志的人才。而你们用科举选上的人长于文词而短于任事,实在不是我需要的人才。鉴于这样的情况,现在我决定,天下应该暂停科举,不妨试试举贤才的方式。”
于是,朝廷开设了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耆民等举才名目,在天下各地招纳贤才。
后来,在洪武十七年、十八年恢复科举考试,但是有趣的是,朱元璋科举取士的数量很微妙,看起来的感觉就是,朱元璋不愿意把考选人才的权力完全交给科举制度。终洪武一朝,科举制度是复了又停,停了又复,直至最后会试中额骤减,体现了朱元璋科举取士的不完全信任态度。
三、总结
通过分析明初时期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是宋朝的经义体、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宋元旧制、朱元璋对于科举取士的态度游移不定可以看出八股文并不是形成于洪武年间,更不是朱元璋、刘伯温等人的首创。根据张宏勇、张荣刚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永乐至天顺是八股文制度发展探索的初创期,成化、弘治则是其成熟完备期。这从正面说明了八股文制度并非朱元璋等人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