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蒋军的“五大主力”,几乎都是在抗战时期成名的。
(资料图片)
成立最早的18军和淞沪会战前夕成立的74军,全面抗战时期几乎打满全场,算是打出来的“主力”之一。但是到了解放战争,飞扬跋扈的整74师率先被华野围歼。而18军整编的11师尽管多次逃过刘伯承和粟裕的口袋阵,但最终团灭于淮海战役。
1938年12月,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成立,首任军长杜聿明和3个师长郑洞国、邱清泉、戴安澜,都是声威赫赫的名将。抗战时期,第5军先后参加了昆仑关、远征缅甸、滇西反攻等战役。
“五大主力”成立较晚的新1军和新6军,组建于抗战中后期。
新1军成立于1942年10月,入缅对日作战战果大。1944年8月才成立的新6军“后来居上”,仅仅参加了打通滇缅公路作战,随后参加了芷江受降仪式,是第一批进驻南京的“御林军”。
但是,精心“包装”的“五大主力”到了解放战场,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1947年5月,整编74师第一个折戟沉沙孟良崮。1948年10月,新1军和新6军双双兵败辽沈战役的黑山和大虎山,新1军军长潘裕昆侥幸逃脱,新6军军长李涛则和廖耀湘一起被俘。
历史最悠久的18军和第5军,也在淮海战场被中野和华野合力团灭。
张灵甫(左三)和整74师同僚
号称“五大主力”的劲旅,为什么失去了抗战时期的风采?
究其原因,根本上是不得民心,没有人民的支持,此外还有战略和战术上缺乏创新、大炮等重武器敌我逆转等原因。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主官的选拔机制出了大问题,让“五大主力”从巅峰一步步走向衰落。
最典型的就是“五大主力”之首整74师,兴于王耀武,却败于张灵甫。而从王耀武和张灵甫的上位情况来看,74军和整编74师的主官选拔机制问题多多,也成为整74师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有“御林军”美誉的74军,参加了抗战所能参加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
74军组建于淞沪会战的前夕,首任军长是蒋校长的外甥俞济时。组建初期,74军只有2个师,即王耀武51师和冯圣法58师,淞沪会战中这2个师分别防御吴淞口的罗店、蕰藻浜一带。
74军在淞沪会战一举成名,也付出了重大损失,仅王耀武51师就伤亡近半达4700余人。
紧接着,南京保卫战74军又有6000余人伤亡,全军仅剩1.2万余人。但是撤离过程中74军组织井然有序,和大多数部队乱作一团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黄埔一期,俞济时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高层认可。
俞济时
1938年9月,以黄埔系为主的74军补充了一个杂牌师57师。
这支杂牌军的师长是“外来户”,系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九期的施中诚。
施中诚出身于张宗昌的山东省防军,从一个小排长一直爬到上校团长。北伐战争开始后,战败的张宗昌率残部退往胶东,被并入了军阀刘珍年的部队。1934年6月,施中诚被编入57师169旅。
尽管身在杂牌军,但是施中诚的练军效果还是得到了上级认可。
由于施中诚和169旅的出色表现,也为57师赢得了第一期10个“德械师”的机会。
卢沟桥事变后,施中诚和169旅参加了淞沪会战,在顾家镇和日军第3师团展开激战,并在随后3个多月,多次打退日军的猛攻。施中诚一战成名,战后因功晋升57师中将师长。
1938年9月,施中诚和57师参加了武汉会战的田家镇阻击战,他们和第9师在半个月里多次打退日军第6师团今村支队的进攻。此战,施中诚57师伤亡三分之二,2个旅长负伤4位团长1死3伤。
田家镇阻击战后,57师编入74军,算是傍上了“嫡系部队”这棵大树。
施中诚
施中诚和57师加入74军的第一次大会战,就是万家岭战役。
俞济时和74军首次以3个师出战,其中包括王耀武的51师,冯圣法的58师,以及施中诚的57师。此战,74军为重创日军106师团立下大功,伤亡也达1万余人包括7个团长和13个营长。
1939年6月,王耀武出任74军军长。第一次长沙会战,施中诚和57师在掩护友军反攻中屡立战功,深得74军军长王耀武的赏识。浙赣会战中,由于100军军长刘广济被撤查,施中诚在王耀武举下出任100军军长,57师师长由余程万接任。
施中诚从74军带走大量基层充任100军军官,让两个军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74军历任军长中,第二任军长王耀武堪称74军的灵魂。和74军首任军长、黄埔一期的俞济时相比,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任74军军长4年多,正是抗战最艰苦的4年,也是74军走向巅峰的4年。
1941年3月,74军在上高会战重创日军33师团,战后获得了第一面“飞虎旗”,成为公认的抗日铁军。随后,王耀武在浙赣会战、鄂西战役表现优异,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
由于74师的影响,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特地让田汉给74军谱写了军歌。
王耀武
1943年11月,74军的杂牌师57师在常德保卫战出尽风头。
此战,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以8000之众抵抗日军精锐3万余人,死守孤城承德16天,最后57师仅剩100余人。此战为74军赢得了“虎贲军”称号,王耀武亲率51师等部收复常德。
余程万和57师是施中诚的老部下,所以在解救常德的战斗中施中诚和100军不遗余力。100军63师在桃源与日军第3师团激战,付出了很大伤亡,其先头部队189团团长陶绍唐也在战斗中阵亡。
1944年1月,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司令官,谁来接任74军军长一职?
当时,作为74军副军长的李天霞最有优势,但是李天霞升任副军长以后,主要负责后方征兵工作,而3个师长51师周志道、57师余程万、58师张灵甫在资历和战功方面,谁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为了平息派系之争和避免矛盾,王耀武把100军军长施中诚调回出任74军军长。
施中诚出任74军军长,显然是一个利益平衡的结果。1945年雪峰山会战,王耀武指挥74军、18军、73军、100军歼敌2.7万人损失2.1万人,这是抗战期间少有的歼敌大于伤亡的一次大会战。
此战,施中诚和74军表现上佳,战后74军第二次荣获一面“飞虎旗”。
余程万
74军前3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的表现中规中矩。
但是,在抗战胜利以后整编为74师时,在选拔师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因为,呼声最高的两个人都是74军的老人:一个是74军副军长张灵甫,另一个是100军军长李天霞。
张灵甫的优势,是出身黄埔四期“根正苗红”,而且备受蒋校长青睐。但是,张灵甫的缺点也很明显,和后来兵败淮海的黄维性格相似,书呆子气十足,而且不谙人情世故,油盐不进。
李天霞的优势,是出身黄埔三期,在74军和100军人脉甚广。当然,李天霞的短板也很明显,圆滑有余而勇气胆略不足,要传承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的辉煌,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终的结果,一向受到于右任支持的张灵甫力压黄埔“师兄”和74军老上级李天霞,出任整74师师长。这一不寻常的任命,也给性格存在严重缺陷的张灵甫和整74师埋下了一颗炸雷。
张灵甫勇猛有余但是谋略不足,当年鲁莽的“杀妻”行为就是佐证之一。张灵甫为人刚愎自用,除了经常把蒋校长的训示挂在嘴上,到了战场上即看不起同僚和上司,而这些都是职场大忌。
所以,两次涟水之战,虎虎生威的整74师,最终殒命孟良崮也就不足为奇。
晚年黄维
和整74师相似,陈诚起家的18军扩编为十二兵团时也到了相同问题。
谁来也担纲第十二兵团的司令官,又成为各方利益平衡和纠结的一大难题。黄埔四期的胡琏任18军军长、整11师师长多年,和南线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华东野战军粟裕交手极少吃亏。
而且,新组建的十二兵团也是以杨柏涛18局为核心,所以胡琏一直认为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可是最终的任命却在何应钦、顾祝同和白崇禧妥协之下,选择了远离一线的黄埔一期黄维。
这一任命,可以说是“三输”的一个结果:胡琏备受打击,多次负气逃离一线,黄维很不情愿一直把自己看作胡琏的“过渡”,而18军军长杨柏涛和10军、14军、85军等主官,和黄维也离心离德。
所以到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维和第十二兵团也走上整74师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