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六年 (公元1717年) ,李卫靠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入仕,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按当时的官场规矩,这种不是靠科举考试正规入仕的官员不大可能受到重用擢升的。


(资料图片)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康熙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负责钱粮入库诸事。当时一个亲王主管户部事,指令户部每收钱粮1000两便加收平余10两,公然贪污公款。对此,李卫大胆谏阻,但亲王不听,李卫便准备了一个大柜子,内蓄其钱,外写“某王赢余”,置于户部东廊下,使其贪赃行径暴露于众,结果把那个亲王弄得非常难堪,再不敢多收以饱私囊。这件事被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看在眼里,爱在心头。

雍亲王胤禛很欣赏李卫不畏权贵的胆量、敢于任事的作风,即位之后便擢升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李卫一上任就针对盐务废弛的弊端,严肃法纪,重整盐政,并毫不留情面地劾罢了多名不法官吏,通过大刀阔斧地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使得云南盐务肃清。雍正对此非常满意,对李卫大加称赞,并不断加以提升,从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直至刑部尚书、直隶总督,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李卫任浙江总督时,曾有个从未见过面的族人想投靠他,希望他帮忙谋个差使,李卫拒绝见他,并派人送给他一些回乡盘缠。不料这人竟自称是李卫的侄子,投帖到石门县索要路费,李卫闻讯大怒,责令石门县县令对其重责四十大板,并押解回籍。李卫堂弟李怀谨、李信枝二人早年丧父,缺少管教,放纵乡里,李卫听说后,要求家乡县衙将二人押至杭州,按家法惩处。李卫亲族感觉李卫的做法太不近人情,使族人颜面尽失, 因此,有人提议开除李卫的族籍,不让他再姓“李”。

李卫为什么会得到重用?

纵观雍正年间,文武双全的年羹尧、足智多谋的隆科多善始却不得善终;才思敏捷的状元王文昭、才华横溢的大学士白潢、能力过人的尚书朱轼始终处于边缘化、半边缘化或“游弋不定”的状态;而没有文凭、资历不够、粗俗散漫、文盲加小混混的李卫却平步青云,深得宠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因为李卫是雍正前邸的贴心奴才,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雍正的任人标准。

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而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李卫的为官之道符合雍正的选官标准,所以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同时破格任用的还有“学历不够”的举人奴才田文镜。

雍正为人冷峻刻薄,性格复杂多疑,作风独断专横,看人看事细致入微,做事“一竿子插到底”,他需要为人穷酸小气,手脚麻利,社会关系简单,没有“花花肠子”,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认权不认理,做事不顾规则只要结果的官员,李卫就属于雍正的理想人选。同时重用李卫,可以教育那些无所事事的官员,改变官场的颓废风气。

正所谓“没有没有用的人,只有不会用的人。”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看人长处,则无不可用之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