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历经多阶段的历史演化,不同朝代、不同等级的官员,俸禄是不一样的,而且形式也有所不同。随着官位的晋升,俸禄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编/文小刀

如果你要问一个上班族,什么时候最开心?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发工资的时候”。


(资料图)

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代的工资可不仅仅只有钱,还有布、帛、粟等实物。所以比起“工资”一词,更加准确的表述是“俸禄”①

尽管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普通百姓,官员的待遇和福利还是很丰厚的。在古代,有不少学者为了能够步入仕途,就算年过花甲也不愿意放弃科举考试,例如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

那么,古代官员的待遇究竟怎么样呢?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实行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劳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因此,官越大,分封的田地城郭越大,官员的俸禄就是他们各自封地内的财政收入,除了上缴国家政府那部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春秋以后,地主阶级兴起,世袭制引发他们的不满,随着宗法制渐趋破坏,分封制逐步废除,各国大力发展农耕,并把储备的谷物作为酬劳,发给手下的官员。例如,《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他的俸禄就是“奉粟六万”,按照古代的计算方法,1斗大约称重15斤粮食,6万斗就是9万斤,1斤粟大约能打出7两小米,也就是说孔子的年薪约有6万多斤粮食。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推行“量功受禄”,凡斩敌人首级者,奖励军功,进阶爵位,按爵定禄。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官员不再世袭,各级官员皆由中央任免,按秩定酬,秦朝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以粮食为主。

汉朝时候,官员从最高级别的三公到最低级别的小官,不同等级发放相应数量的粮食(有时候是钱一半粮食一半)。万石级三公②月俸350斛③,中二千石者180斛,依次递减,一百石者月俸仅16斛,而斗食佐吏④仅为8斛。最高和最低级别官员之间的俸禄差了30多倍,差距相当大。

唐朝

我们在看一些古代电视剧的时候,会看到唐朝人动不动就掏出二两银子或者银票,这其实是不靠谱的,唐朝基本用的是铜钱,唐高宗时期铸制的开元通宝,是唐朝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

唐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和禄两种。俸发的是钱和布匹,禄发的是粮食。除此之外,国家还会发给官员一块耕地,官员可以租出去,获得额外的收入。除此之外,唐朝更增加了柴火、炭、绸缎、纸笔等物资的发放。在当时,以物易物的风俗还没有取消,布、绢之类的物资都可以当硬通货币使用的。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俸和禄渐渐合并,统一折算成俸钱发放,称之为:月俸,按月发放,这就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月工资很接近了。

唐朝官员的俸钱收入比较简单,同品级官员每月领取相同俸钱。一品 31,000文;二品 24,000文;三品 17,000文;四品 11,600文;五品 9200文;六品 5300文七品 4500文;八品 2475文;九品 1920文。唐朝时期的1文钱相当于现在的0.2元,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官员们的月薪就是384元—6200元。

隋唐五代时期的官员,到了70岁都要退休,称之为“致仕”。官员请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官员致仕后在经济待遇上,五品以上者,终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给全俸。唐玄宗时期,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扩展到了六品以下,也就是几乎所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享受退休后拿一半工资的待遇。

宋朝

宋朝的皇帝倡导节俭,但对自己的官员却十足大方。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宋朝的宰相月俸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绫、罗、绵等。此外,还有各种福利补贴,如: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

除此之外,宋朝政府还给官员配仆人。最低级别的官员可以配1个,宰相可以配100个,仆人的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报销。

以人们最为熟知的包青天来说,根据《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在担任开封府知府时,包拯每月有30石的粮食,1500贯的俸钱和2000亩地收租的收入,再加上龙图阁学士这一职位每年也能给他带来1656贯俸钱、四十多匹绸缎的实物收入。将所有的收入换算成货币,他一年的收入约有21,000多贯。

在宋朝,1枚铜钱为1文,1贯钱是1000枚铜钱,等同于1两银子。在北宋宋仁宗时期,当时的米价每石约600~700文,按照如今每斤大米2~3元的价格进行换算,宋代的一石粮食约合今天的118.4斤,可以得出当时的1文钱差不多是现在的0.6元左右,1贯钱差不多是现在的600元左右。也就是说,包拯一年的工资相当于现代人收入的1260万左右,轻轻松松实现年薪千万。

明朝

明朝时期,政府奉行“薄俸”制度,将文武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按级别发放禄米俸钞。比较起来,明朝官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当时的正一品大员,每月发放禄米八十七石,最低的九品官员每月发五石。但是,明朝官员并不能领足额的粮食,为了方便运输,宋朝会把部分粮食换算成银子发给官员,也叫“折色”。一般来说官员的品阶越高,折合成白银的比例就越高,一二品官员60%的粮食要折成银子,而八品的官员只有20%折成白银。

但随着物价上涨,明朝初期,原本1两银子可以买一石粮食,后来涨到一石粮食需要4到5两银子,然而官员工资并没有上涨,这就导致有些官员吃不饱饭,所以明代诱发了大批官员腐败。

清朝

提到清朝的官员,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和珅了。家中田产豪宅无数,有句俗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和珅有多富裕。那清朝的官员收入到底怎样?

历朝历代,都有文官和武官,文官工资往往高于武官,清朝也是如此。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和禄米,除此之外还有养廉银⑤

清代官员的工资基本上引用了明代的惯例,各级相差很大,按照明清时期1两白银能购买600余斤的稻谷来换算,一个知县的年俸150两左右,就可以买9万斤稻谷,折合现在人民币6万元左右。

而像李鸿章这样的一品官,年俸是180两⑥银子,每年的养廉银是16,000两,加起来是16,180两银子,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6,472,000元。

【注释】

①:俸,相当于今天每个月的基本工资;禄,相当于基本工资外的各种补贴与福利。

②:石,读音dàn,计量单位,10斗为一石。三公,类似于今天的副国级官员。

③:古时早期,以十斗为一斛,后来改以五斗为一斛,按照30斤/斗计算的话,一斛应为300斤或150斤。

④:“斗食佐吏”,最底层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基层公务员,收入是普通民众的1倍多;

⑤:养廉银,创建自雍正时期,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事情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养廉银通常为俸银的10倍到100倍。

⑥:清朝中晚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00-800元;

【参考文献】

①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②薛理勇:《钱事今说》,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