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前,美国人对欧洲根本没兴趣。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英国、德国、苏联在美国人眼里没什么区别,都是外国人,跟美国没关系。到了1940年,法国投降,德军轰炸英国,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关心起欧洲。
为啥呢?因为伦敦是金融中心,美国在英国有海量投资,不救英国,这些投资最终都会打了水漂。所以美国一定要救英国。
(资料图片)
可是救英国,到底应该怎么救呢?是像一战那样,派兵去救场,然后被欧洲人轰走,再当一次冤大头?还是趁着横扫欧洲的同时,把英国也扫了,把它的殖民体系瓦解,把它整得半死不活的,让它和西欧各国唯自己之命是从呢?很显然,后者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1942年,美国对英国投入了大量物资扶持的同时,美军也在各个战场都很配合英军的行动。
丘吉尔先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以缓解德军对英国在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罗斯福表示同意。等到德军退出北非后,丘吉尔再次从英国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航线,罗斯福又同意了。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但到了1943年1月,丘吉尔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罗斯福突然就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原因就如同前面所说,美国参战的核心目标是把西欧一锅端,此前配合英军只是为了维护美国在英国的投资。现在英国本土已无碍,那么美国就没必要再保英国了。美军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西欧,把资本输入到西欧,继而控制整个欧洲。如若不然,等到战争结束,英国卷土重来,美国岂不是又亏了?
所以站在当时罗斯福的角度来看:苏联的野心不重要,苏军的钢铁洪流也不重要。这个时候对美国来说,借着打败德国之机,把英国也弄残,重塑欧洲秩序,才是最要的!毕竟,苏联是个陆权国家,苏联并不被西方国家接纳,莫斯科也不是金融中心。而英国和美国一样,是海权国家,是西方国家,伦敦还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国在全方位与美国都有竞争,英国才是美国的绊脚石。苏联并不是。
纵然说现在不打苏联,必然后患无穷,但对美国而言,自己也被欧洲排斥。苏联是不是后患,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当欧洲臣服了,自己做了欧洲国家的老大,抵御苏联才能算作是美国的义务和责任。否则,美国才不管欧洲的事呢。
而且留着苏联,对美国也是有好处的。有这么一个对手在眼皮底下,欧洲各国只能依靠美国的力量,美国就可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一旦没了威胁,美国在欧洲的控制就不稳固了。
第二,在德国自己宣布投降之前,任何关于德国败局已定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阿登反击战
比如1944年秋,当苏联收复白俄罗斯,挺进到波兰,英美也在诺曼底登陆,逐步扩大着自己的战线。所有英美军都以为德国大势已去,同盟国军能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家过圣诞。可结果呢?西线盟军被结结实实地挡在了齐格飞防线和莱茵防线前。到了冬天,又有了阿登反击战。
整个英美军高层直接被打懵了。按照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挨了一年战略轰炸,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的德国,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强的抵抗意志力。
对于这种国家,不能用常规眼光去看。不把它彻底打死,就不能说它是败局已定。
这一年,蒋介石也说日本败局已定。可结果呢?日军垂死一击,豫湘桂会战日军险些直插重庆,我军仓促应战,举措失当,让列强看到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导致了雅尔塔会议上的远东慕尼黑。
轻敌大意,往往是会吃大亏的。
而且对于美国来说,打赢德国,战争并没有结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和日军仍然进行着激烈战斗。一个小小的琉球群岛就让美军死伤了七万人,美国急需苏联参战,减少伤亡。
第三,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援助物资也是减小经济危机风险的一种手段。
早在1943年,美国的军工业已经生产出足够世界大战打十年的军用物资,美军的物资多到了挥霍的地步。比如美国海军为了能让前线士兵随时吃上冰淇淋,专门改装舰船,只用来生产冰激凌。陆军没这个条件,就专门派陆航战斗力急速爬升到万米高空,利用高空低温环境制作冰淇淋。
有这种物资生产能力,美国为啥不给苏联援助?
美军自己就天天在浪费,可依然用不完。如果此时美国突然停止援助,失去了军队这个消耗物资的黑洞。等这些已经生产的、即将要生产的、计划将要生产的物资进入了民用市场,可能美国国内就要直接经济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