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地区自古就是冀中一带文化遗存最为丰厚、风土人情最为动人的区域。“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就是写照,也映照了雄安深厚的红色文化和印记。


(资料图)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雁翎队纪念馆、端村惨案遗址、雁翎队打保运船旧址、圈头烈士祠、安州烈士塔、雄县米南庄地道战、容城县北后台烈士陵园……带大家循着“红色记忆”,一起重温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更好地投入到为民办实事中去,投入到服务新区建设中去。

图为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安新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于2013年推荐申报了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后又被命名为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

白洋淀是革命老区,雁翎队纪念馆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一支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而建。

1939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白洋淀,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这 里变成了一片苦海。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白洋淀人民的奋起反抗。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民,以大抬杆、火枪、渔叉为武器,利用白洋淀河湖港渠、芦苇等天然屏障,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一支由当地渔民和猎户组成的水上抗日游击队,在方圆几百里的白洋淀上,凭借苇塘,神岀鬼没地打击敌人, 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雁翎队在抗日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血与火交淬中成长壮大,雁翎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淀儿女顽强奋斗,自强不息。

图为安州烈士塔。

安新县安州镇烈士塔

安州镇烈士塔位于安新县安州西角村,为八角形五层砖塔,高30米,周长21. 6米,坐北朝南,底层有石碑3座。主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背面有纪念碑文。主碑右侧竖有青石碑一座,刻有白区4名烈士英名和抗日战争时期1777名烈士英名,左侧为1.9米高青石碑一座,刻有解放战争时期474名烈士英名。第二层镶嵌在墙壁上的0.55米高的青石碑1座,刻有抗美援朝时期的106名烈士英名,安放着“尹景汾同志千古”的灵牌。第三层为熊焕章烈士遗像。

安州镇烈士塔始建于1946年,1956年竣工,1988年被定为安新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确定为安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为李致光烈士祠。

安新县李致光烈士祠

李致光烈士祠位于安新县老河头镇李家村,始建于1975年3月,于2011年3月进行修缮,为安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祠建筑总面积188.4平方米,园中立有纪念碑,碑亭后侧有李致光坟墓一座。烈士祠每年会接待祭奠英烈人员。

图为赵北口烈士祠。

赵北口烈士祠

赵北口烈士祠位于安新县赵北口镇镇政府路赵北口镇镇中院内,两座纪念碑铭刻碑文及40名烈士姓名。

图为刘李庄镇南冯村烈士陵园。

安新县刘李庄镇南冯村烈士陵园

南冯烈士祠位于安新县刘李庄镇南冯村,始建于1965年。安新县政府于2012年8月将南冯烈士祠改扩建为南冯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南冯烈士陵园现为安新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安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前来祭扫的各界群众。

图为大田庄东头庙。

安新县大田庄东头庙

位于安新县大田庄村东,始建于明朝,抗日战争时期是雁翎队主要活动地,也是抗日团体集合以及开展各项抗日活动的场所,1939年6月冀中军区反扫荡和改编河北游击军会议在庙内召开,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副司令员孟庆山参加了会议。

图为安新县端村惨案遗址。

安新县端村惨案遗址

位于白洋淀边,安新县城南偏东7.9公里处,端村镇东南角。1939年初日寇100多人从安新坐汽船到端村将老百姓3000多人逼进奶奶庙大院,要群众交出八路军和县长,可问谁谁都说不知道,最后,鬼子开始下毒手,放火烧房子,向群众射击,愤怒的群众推倒围墙冲出火海。这次惨案73名群众惨遭杀害,4000多间房屋被烧毁。

图为圈头乡烈士祠。

安新县圈头乡烈士祠

位于安新县东街村与西街村交界处,地处圈头主要道路,坐北朝南正对南桥头。

圈头乡烈士祠共有主纪念碑一块、烈士墓碑15块,始建于1951年,2013年进行全面修缮,现烈士陵园长15.2米、宽8.2米,塔内纪念碑高2.4米、宽0.63米、厚0.23米,铭刻“不朽英灵,光荣烈士碑”;烈士墓碑15块,长1米、宽0.60米、厚0.06米。

图为大王镇于庄村烈士公墓。

安新县大王镇于庄村烈士公墓

“八路坟”位于大王镇于庄村村南,坟塚自东向西一字排开, 东西长18米,南北宽5米,13名八路军战士的遗体埋葬于此。

根据《安新县志》记载,并走访于庄村85岁的老八路刘同喜了解到:1941年麦收前,八路军冀中九分区24团被来自雄县、容城、安新3个县的日军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营长吴步云于当日晚间率领一个排,向胡村西侧的马庄方向探查突围路线。行至马庄村附近,遭遇日军袭击,为了不暴露主力部队位置,吴步云率部将日军引向东南方向,撤退至于庄村南时,又遭遇了从大王镇方向开来的一支日军,战斗随即打响。战斗中,受地形影响及日军机枪压制,14人被包围,除1人突围外,包括吴步云在内的13名官兵壮烈牺牲。吴步云部的英勇战斗吸引了日军大批部队,当夜,24团主力部队成功突围。在当时的情况下,13名战士下葬时没有立碑,且除吴步云外,其他12名战士的姓名、籍贯、年龄都无人知晓。

图为采蒲台烈士祠。

安新县采蒲台烈士祠

祭奠圈头乡采蒲台村18名抗战烈士。

图为米家务烈士陵园。

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

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内,刘秉彦和旷伏兆两位将军的塑像庄严肃穆。这里发生的一个关于“生死约定”的故事,让无数人震撼、感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雄县米家务镇地处平、津、保抗日根据地三角中心地区,是原晋察冀边区冀中十分区司令部、十地委、十专署所在地。1943年3月,旷伏兆调任第十分区任政委,当时刘秉彦是第十分区司令员。1946年,第十分区平南支队参谋长任子木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牺牲在刘秉彦和旷伏兆身边。二人把任子木安葬后约定:死后埋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和牺牲战友一起,为人民“站岗”。

1996年旷伏兆逝世,如约将骨灰安葬在米家务。两年后,刘秉彦也跟随旷伏兆将军而去,其骨灰就安葬在两人生前约定的地方。

图为雄县烈士祠。

雄县烈士祠

位于雄县张岗乡开二村的烈士祠于1972年建立,祠内整齐摆放着烈士铭牌,虽已过去48年之久,但依旧保存完好。

图为容城县北后台烈士陵园。

容城县北后台烈士陵园

抗战时期,容城县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属于著名的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十分区,后来划归了冀热察区。在当年的北后台战斗中,我军和几倍于己的日寇激战一天,毙伤敌人200余人。除冀热察区时任党委书记马辉之率150多人冲出重围外,其余497名英雄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时任容城县县长的刘济民、三区女区长孙文花等带领上百名党员群众,对壮烈牺牲的英雄儿女进行了简易掩埋。过年后,又把烈士们的遗体统一装裹,重选墓地,重新安葬。

容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容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容城县城关镇上坡村村西,修建于1986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和高家壕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将士及自1926年容城县建立党组织以来,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而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