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鸳鸯阵”里使用的这种大竹竿叫“狼筅”,被称为“倭刀克星”。的确狼筅是用大毛竹竿做的,但是大竹竿可不等于狼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要选择至少5米长的保留副枝的大竹竿,晒干后浸入桐油反复炼晒。使其光滑坚硬又极富韧性。然后毛竹顶端要削尖,装上铁枪头;顶端旁的副枝要进行修整,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装上铁钩铁刺。其实用毛竹副枝做过大扫帚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那扫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关键想折断它还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后,直接就会滑到一边,根本不容易砍断,泡了桐油的更滑,更无法着力。

明朝人也很喜欢倭刀,因为倭刀真的厉害。

勘合贸易的时候,日本人动不动就喜欢夹带几千把倭刀来沿海走私。因为倭刀传承与唐横刀技术,唐横刀善破甲,而倭刀的劈砍更是锋利无比,一般明朝的雁翎刀硬扛倭刀多半会因为刀刃工艺会吃亏。后来戚继光根据倭刀特性发明的苗刀,现在也失传了。

更何况其实到了嘉靖至万历年间,民间不经武已经很久了。而日本刚经历了战国时期,不要命的浪人多得一毛。对砍时,已经种地习惯了的明朝士兵连举刀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经常发生几十个倭寇追着上百甚至上千个明朝士兵跑的场景。

但是倭刀遇到狼筅,那就非常无奈了。

因为狼筅五米多长,而且前面一坨钩钩刺刺地对着倭寇,又近不得持狼筅的人,砍又没有合适的着力点,一砍就滑到了一边;关键是被这玩意碰到了,身上不是少块皮就是多个洞。这种打法简直让倭寇崩溃。

更关键的是“鸳鸯阵”太变态了,没处下手也就罢了,关键是一旦遇上了,手持倭刀闯沿海的倭寇们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但是狼筅的发明原本跟抗倭打仗八竿子打不着。

其实当时在义乌、金华以矿产为主,当时土著矿工为了争夺水源,争夺矿产的时候,男女老少全民皆兵,几千人的械斗是非常正常的。毕竟盐铁在古代是国家专营,所以一般家庭可能操起菜刀锄头就去打仗了,但是一家男女老少都上的时候,很显然铁器就完全不够用了。

但是山里的竹子多呀,特别是动不动几米长的毛竹非常多,这次十一,炒米专门进山考察过这种毛竹,远远看去像棵树,粗的得有盘口粗。5米长的相对都算是比较细的。当然村民的这种“狼筅”,其实真的就是毛竹,基本上没装铁器和毒药,只是把头砍得尖尖的。打起仗来,把对方戳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戚继光在研究对倭寇的战法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让士兵不怯战,才用到了“狼筅”。没想到改良后,运用在了“鸳鸯阵”里,竟然爆发了惊人的效果。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一开始戚继光用“狼筅”这个武器的时候,主要考虑的还不是实战意义,而是锻炼己方士兵敢于上战场的勇气。戚继光一开始训练士兵,发现平时士兵练习兵器实战非常精通,但真的上了战场,一看到自己的武器不如倭寇,顿时腿肚子都抽筋,个个仗还没打,就要跑,那就更别提列阵,等着倭寇砍上门了。

后来戚继光就考虑怎么让普通的士兵不怯战,于是就给他们配备了“狼筅”,士兵一看这玩意好,因为长,怼到敌人,至少还离自己有5米远,关键那些副枝繁密,能当着自己,倭寇的刀够不到自己。而且倭寇还砍不烂这玩意,被戳得吱哇鬼叫。士兵就开始慢慢胆子大了起来,让士兵站着不动,士兵就已经开始有了底气,等到运阵的时候,最后士兵逐步敢追着倭寇跑了。

后来被戚继光彻底改良了之后,就成了“鸳鸯阵”里的主要武器之一了。

其实戚继光的军队由于是家丁性质的部队,所以真的不是因为缺钱才选用竹子做武器。

虽然戚家军士兵的固定军饷是10两银子每年,这个价格的确不算高。但是戚家军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奖金的政策。而且是分绩效组考核奖惩。鸳鸯阵一个阵型小队是12人,只要这个小队杀一个倭寇,就奖励30两银子。正常一场仗下来,戚家军在零损的情况下,一个小组杀十几个倭寇是很正常的。也就意味着300两银子12个人分,一人分个25两,是一年工资的2.5倍。

有这些钱,换个铁制的武器是问题吗?显然不是,而是没有什么再比大毛竹做“狼筅”更好的材料了。

但是“狼筅”之所以厉害,那是因为针对倭寇的散兵游勇的有用战法。对付骑兵则泯然众人矣。

戚家军调到辽东以后,“狼筅”就失去意义了。因为远距离骑兵根本不需要近身,人家直接射箭,或者发射火药枪。

图文均转载自“龙泉宝剑”微信公众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