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征战不断,人才井喷,谋士们纷纷出山,辅佐各自的主公开疆辟土,期望一展各自的抱负,建功立业。不过,虽然三国出现了众多的谋士武将,但是,能够称得上战略家的,依然是凤毛麟角的,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鲁肃等人,就属于这一类人才。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羊祜,制定平吴计策,促成西晋统一,堪称三国最后一位战略家。
一
首先,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泰山羊氏”。羊祜的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羊徽瑜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并且,羊祜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霸的女儿,也即羊祜和不少士族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但是,羊祜学有所成后,并不着急出山。彼时,兖州的州府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结果都被羊祜拒绝了。
(相关资料图)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化。对此,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的争斗之外。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诛杀曹爽,夺得曹魏大权。兵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汉。不过,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因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并未因岳父降蜀而受罚。
值得注意的是,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因此,羊祜在曹魏的名声也是越来越高。
正元二年(255年),大将军司马师病逝后,司马昭将羊祜征召他麾下。魏元帝曹奂即位后,羊祜被封为关内侯。蜀汉灭亡后,羊祜任相国(司马昭进位相国)从事中郎。西晋取代曹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禁军,兼管内外事务,这表明羊祜获得了司马昭父子的充分信任。
二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因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司马炎称帝后,素有吞吴之志。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于是,司马炎将羊祜派往荆州地区。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一旦启动灭吴战争,荆州显然是最重要的战场。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粮草也不充足。对此,羊祜没有着眼于战术上的胜利,比如击杀多少吴军或者占领多少城池,而是首先把精力放在开发荆州方面。羊祜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更为关键的是,羊祜和吴国开诚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
同时,羊祜将荆州的守军分为两个部分,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等任务,另一半则是负责垦田,这促使荆州的粮草积蓄不断增加,为后续灭吴之战的开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之后,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仪同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
泰始六年(270年),吴国在荆州的都督换上了名将陆抗。陆抗的到来,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因此,他向司马炎密呈奏表,建议伐吴战争必须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司马炎同意了这一方案,命令王濬在益州操练水师。
三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国西陵督步阐因为害怕被杀,所以决定归降西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而羊祜等人则负责救援步阐。不过,在西陵之战中,陆抗不仅击败了西晋大军,还成功诛杀了叛徒步阐。
西陵之战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对于羊祜的这些做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命令部下不要主动出击。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
咸宁二年(276年)十月,司马炎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此后,羊祜密令益州刺史王濬缮甲训卒,加紧准备灭吴之战。并且,羊祜还将《请伐吴疏》上奏给了晋武帝。不过,因为西北地区的鲜卑没有平定,司马炎尽管在内心赞同羊祜的方案,却没有立刻批准。
四
最后,咸宁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染病,请求入朝。司马炎命羊祜抱病入见,并让他乘坐辇车上殿,不必跪拜,备受优礼。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几后,羊祜抓住机会,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羊祜临终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在他去世后,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至于荆州的百姓,也在得知羊祜去世的消息后纷纷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甚至连东吴的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
羊祜去世一年后,也即公元279年,司马炎正式开始了灭吴之战。此战,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到了公元280年,西晋大军兵临建邺后,孙皓开城投降。一统天下后,西晋的百官都开始庆贺。对此,司马炎直言这都是羊祜的功劳。而在一千多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评价道“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