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过《明朝那些事儿》,但没有深入思考,最近重读,想写点感想,也整理一下思路。这个系列准备从朱元璋开始讲起,本篇只先说两个问题,后面有时间再继续写。
一、朱元璋起义前自身的背景是怎样的?
【资料图】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靠给地主放牛为生。在17岁时,淮河沿岸出现瘟疫和旱灾,父母、大哥在不到一个月内饿死。
无奈到家乡的皇觉寺做和尚,没多久庙里也因为灾情呆不住了,朱元璋只能外出化缘,类似讨饭,这也是“乞丐皇帝”的由来。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仔细研究了家乡附近地区的地理和风土人情。经过三年后,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好友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其义女即是后来的马皇后)起义军。他起初很是犹豫,毕竟搞不好是要杀头的,后知晓被人看到与起义军的通信,恐被人告密,遂加入。
二、朱元璋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乞丐”到皇帝,必须是风云际会才会成功,这里只是简单罗列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水平有限,难免有误,还请批评指出。
内部因素:
1. 性格坚毅果敢,思虑深远。
2. 军事天才:关键时刻,极为冷静,且有极强的判断决策能力。
3. 心性坚韧:由于灾难,以及元朝政府官吏贪腐,致使父母、大哥以及可以想见的周围太多的人死去,朱元璋年轻时可算是见惯了生死。
4. 三年游方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并且认识了不少豪杰。
5. 人格魅力极强,在打江山过程中表现得礼贤下士,颇为仁义,吸引了一众人才投奔。比如在对待曾赶走自己的义父郭子兴时,多次出手相救,表现出不凡的气度。
外部因素:
1.主要对手虽然强劲,但缺点也很明显:
元朝:汉人地位低下,官吏腐朽,加上灾难导致民怨益重,且元军战斗力并不强。
张士诚:私盐贩子,朱元璋评价“器小”,就是没有大的抱负,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心态。朱元璋正是看准这一点,先打陈友谅,知道张士诚不会来援助。
陈友谅:出身渔民家庭,后努力学习进入县衙作文书,依旧被人讥笑出身。最终认定只有获取最高权力才能让天下人都不敢轻视自己。此人虽然勇猛彪悍,但属于打到哪算哪型,缺乏韬略。另外,他全无信义,狂傲自大,心狠手辣,先后杀掉上司倪文俊和老板徐寿辉。
2.朱元璋有太多优秀的文臣和武将:
文臣:李善长,刘伯温,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朱文正等。
3.运气:
运气的事情太多且不好讲,仅举一例。如果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汤和没有邀请他参加起义,可能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