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新朝以及这个朝代的惟一皇帝王莽始终有各种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这样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王莽谦恭下士时”的确曾经让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即使是被罢官回乡之后也有很多人为其鸣不平,然后迅速回到政治中心。
【资料图】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曾祖父贺,曾为武帝时绣衣御史,祖父禁,为廷尉史,好酒色,多娶妻妾,生四女八男:长女君侠,次女政君即汉元帝皇后,三女君力,四女君弟;长子凤,次子曼,即王莽生父,三子谭,四子崇,五子商,六子立,七子根,八子逢时。
政君入宫为后之日,即王氏发迹之时。王氏虽盛,但王莽之父王曼早死,不及与王凤等诸兄弟同获封侯之幸,故王莽与诸叔伯兄弟相较“幼孤不及等比”,自不免卑穷之感。其姑元后怜悯王莽年幼丧父,才将他接“养后宫”。
或许是这种特殊境遇,使王莽一方面得以混迹于统治阶级最高层,同时又较一般纨绔子弟更加懂得权势之重要,以及如何取得的手段。
王莽
王莽自幼勤学拜名儒为师,与饱学英俊之士交游,事母及寡嫂极孝,从而赢得极好声誉。尤其对伯父、大司马王凤,恭顺无不备至。侍凤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从而感动王凤。阳朔三年(前22年)秋,王凤死前,将他托与元后及成帝。故王凤死后,24岁的王莽即被任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从此进入仕途。
进入政治舞台后,王莽愈加恭谨。他一方面巴结诸叔、伯父,一方面拉拢在朝的官僚及在野之名士。当时一些官僚贵族尤其是王氏外戚都“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唯有王莽却与其他贵族不同,博得了诸叔伯父及皇帝的欢心。
王商上书,愿将自己的封邑分一部分给他,元后又在永始元年(前16年)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以30岁的王莽嗣爵,并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升至宿卫近臣以后,“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为沽名钓誉,他不惜“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更在名士、官僚中广为结交,为他鼓吹的人愈来愈多,逐渐使其名声超过他的叔伯们。
王莽善于利用细微末节表现出与众不同,如他不仅抚养寡嫂孤侄而且常亲“奉羊酒”去慰问其侄的老师和同学。他还特地为长子和侄同日完婚,在婚宴中,他数次离席,声称去为生病之母服药,这些举动皆为王莽赢得“贤”“孝”之誉。
刘骜
在叔父王根的一番暗箱操作下,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十一月王根乞骸骨时,38岁的王莽就被擢为大司马,继王凤、王商、王音、王根而辅政了。
可好景不长,王莽任大司马半年成帝崩,哀帝立,哀帝因不是成帝之子而是庶侄。因而王家失势,王莽被迫告退,归南阳新都封国后,由于丁、傅两家外戚控制朝政,先是外戚傅喜为大司马,后来又由傅晏和丁明轮流辅政,王氏在朝中势力遂被削夺。
王莽在朝廷失势,但在乡里名声日增,这也是他矫情于誉的结果,如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杀一奴婢,王莽竟逼其子自杀偿命,以当时法律衡量,贵族杀奴婢是不至于偿命的,更何况王氏这样的贵戚,在“绞杀侍婢”如同儿戏的官僚贵族圈中,王莽如此举动,自然会引起很大震动。
于是,许多人为他罢职不平,还有人上书为他歌功颂德。王莽一直注意笼络士人,结好地方官,孔休守新都相,王莽对他优礼有加,赠以美玉宝剑“欲以为好”,从而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好感。
随后,丁、傅外戚集团在两位太后去世后也相继失势。而那位“断袖之癖”的董贤在哀帝死时总揽朝政,然而,此君庸才一个,被王莽逼迫自杀。这样,王莽又重新以大司马一职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