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下一篇:峰峰的由来


【资料图】

秦坑杀赵卒40万是真的吗?

长平之战,《史记》和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无论是从战略、战例的实效性,还是战争的残酷、无情性;无论是史学的角度,还是36计灵活使用上,历来都使很多人关注。秦赵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超过西方经典战例40多年。秦胜后,一次性坑杀赵国兵将40万。由于其在军事、社会的特殊意义,历史的真实性让我们有责任对这一事件去伪存真,探明真相。

这一段历史是真的吗?现存很多历史疑点,致使诸多史学家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陡生疑虑。

秦兵马俑揭示了当时在服装、兵器、战略安排上的经典之术

据现代史学描述,大致意思是:公元前260年,秦国与韩赵联军在古上党交战(韩国献上党成为秦赵大战的由头,随后为大家分析“冯亭献上党是为邯还是为韩,还是为秦”),韩赵不敌,退至长平。两军久战不下,对峙近半年之久。

随后,秦国利用反间计,诱使赵国任命赵括为将,把老将廉颇换下。反间计见效后,白起率秦军佯退,其实是调虎离山,诱赵括出兵追击。秦军一边坚守,一边派兵2.5万,形成包围之势。又迅速派出500兵马,突袭空虚的赵营,使赵军首尾不能兼顾。

秦国闻讯,立即增兵。秦王亲自征招15岁以上青年入营开往长平,围而不打。赵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苦撑46天。

40多天内,饥饿交迫,竟然内部自相杀食。赵括在无奈之下,率兵多次肉搏突围,被乱箭穿身而亡。兵中无帅,疲惫之军悉数归降。至此,秦国大胜,一举完胜赵国。

为进一步夺取赵国,秦攻心为上,仅仅释放了240人回赵,传递兵败消息。赵国闻者无不惊悚,人人自危,人心、兵心顿丧殆尽。

赵国胡服骑射故事雕塑

那么,有多少疑点令今天的邯郸人不能信服呢?史料证据,迷雾重重。

质疑其一:宏观讲,秦赵两国兵员数量,根本不具备这么多人。据古籍人口考证,战国七雄总人口只有2000万,推算赵国人口223万,秦国600万。按当时兵役制度计算,赵国服兵役人数在50—60万,秦国150——160万之间。

质疑之二:秦赵为韩国倾巢而战,不具备直接冲突爆发你死我活的残酷决战。秦赵之战,当时没有决战的可能,只是因为韩国归降赵国,献上党后,秦国到口的领地给了赵国,秦难咽恶气,所以才起冲突,但绝不至于两国倾全国之力一赌高下。

质疑之三:不符合军事常理,所以不能成立。自古以来,军事常理一直是“十则围之,五则歼之”之说。按兵家常理推断,秦国必有400——500万兵力才能围歼。秦国总兵力600万,不会倾巢而出的。

出土的兵马俑戎装复原图

西安出土的兵马俑

质疑之四:所有古籍记载,从未有40万之说。据名著《战国策》所有重要人物,如白起、廉颇、平原君等,均无一提及,对此进行过任何描述。

质疑之五:两国实力不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争,局部战争可能性极大。七雄混战时期,国与国既有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又有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更有扩大疆域的扩疆野心。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不会倾全国之力发生大规模争战。都留着一手,留着后路可退。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在人才云集、商贾发达的重要地区,大规模战争根本不太可能。

西安古城楼

针对以上五点质疑,很有可能是百姓在连年战火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背景下,带着仇恨编纂的故事和愿望而已。经过秦国立国,霸主地位确立,为维护封建统治,为当权政治服务,而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沿袭下来的“戏说”“野史”而已,并无史实依据。中国历史上,根本就不乏这种误传案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