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地区,考古发现“淮阳平粮台城址”,考古出土出很多珍贵史前文物,其中最让人震撼的一个是古城墙遗址,挖出的城墙边长185米、残高3米、宽10米,占地面积大约5万平方米,距今大约4300余年,龙山文化时代的遗址。

本世纪后,经过勘察又有新发现,原来古城东西860米、南北670米,是一个总面积50万平方米的古城;与此同时,该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而不是之前的只有4000多年历史。


(资料图)

有城墙就代表有政权,而高3米、宽10米的城墙,占地面积高达50万平方米,以4300余年前的生产力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显然,坐镇这座史前古城的主人,必然是一个地位崇高的大人物,乃至是一个邦国的君主、一个王朝的帝王。

众所周知的是,历史教科书上说得非常清楚,夏朝是中国第一王朝,但“淮阳平粮台城址”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怀疑夏朝之前或许还有王朝,伏羲或许也不是虚构人物。

其实,龙山时代的古城还有不少,但淮阳平粮台城址是其中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的古城,对探索中国上古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淮阳平粮台古城墙顶部宽8—10米,下部宽约13米,残高3米多。上古先民先用小版夯筑宽0.8—0.85米的土墙,然后在外侧逐层呈斜坡状堆土、并夯实。比如,先修筑0.8—0.85米宽、1.5米高的土墙,堆土夯实之后,再堆筑出城墙的上部,循环往复。

其中,南城门考古又有颠覆性地发现:南城门道路宽 1.7米,两侧有门卫房的遗存;门道下铺设了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水管道,管道周围填土、以及一些碎石块,最后上面铺30厘米以上的泥土作为路面。

总之,这是一座有着完备城墙工事的设计先进的布局合理的史前古城。尤其是下水道的设计,更让人拍案叫绝。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无论是城墙修筑,还是古城建设,都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乃至需要调动周围数百里之地的青壮年,然后才能慢慢地建成这么一座古城。因此,“淮阳平粮台城址”反映了当时至少已有邦国,乃至已有一个王朝。

其实,如今考古已经证实,早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王国时代”,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河南双槐树遗址等,都是货真价实的“上古古国”。而“淮阳平粮台城址”比这些古国晚了700多年,或许在这700多年内诸侯争霸,最终诞生了一个权力较为松散的王朝。

先秦史书记载,夏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虽说真实性让人怀疑,但以“淮阳平粮台城址”来看,早在夏朝之前,或许即便没有一个真正的虞朝,也会有一个统领不少诸侯国的大虞国。

问题在于,能拥有“淮阳平粮台古城”,主人名声肯定不小,那么其主人到底会是谁呢?令人不解的是,从地理位置来看,与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大体一致,难道伏羲是历代城主之一?

相传,伏羲建都于宛丘,在此定姓氏、制嫁娶、造干戈、饰武功等,肇始了华夏文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竹书纪年·前编》记载:太昊庖牺氏(伏羲)“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继位。都宛丘。”

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宛丘就在如今的周口淮阳地区,古时又称陈州,是周代诸侯陈国的领土,故而《诗经》中有《陈风·宛丘》。

位于周口淮阳区龙都大道的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换言之,早在春秋时古人就认为伏羲都城在淮阳地区。

太昊之墟在宛丘,太昊陵在淮阳地区,而“淮阳平粮台城址”是该地区最早的上古古城.......如此种种,表明“淮阳平粮台城址”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太昊之墟。由此也可见,神话中的伏羲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可能不是距今5000余年,而是距今大约4300多年。

除了伏羲之外,“淮阳平粮台古城”还可能是神农之墟。《续河南通志》和《陈州府志》记载:“陈为伏羲建都地,神农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

综上可见,比大禹与夏朝还要早的“淮阳平粮台古城”,或许就是上古王朝的都城,而这个政权的首领之一,可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