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趁关羽北伐时,遣师偷袭于后,袭杀关羽,夺取了刘备集团占据的荆州数郡。
(相关资料图)
至此,东吴的辖地横跨江东和荆州,还让交州臣服,从所号令的地域来看,已不弱于曹魏多少,实力大涨。
从军事战略上来讲,东吴要想和曹魏争锋,主动出击的话,占据荆州的东吴,就又多了一个出兵北伐的战略基地。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规划未来时,所制定的终极战略就是东和孙权,然后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与曹魏争雄。
这个战略是否可行,至今争论不休,但至少让当时迷茫的刘备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诸葛亮后来只能从汉中出师北伐,是因为蜀汉失去了荆州,可孙权有了荆州,却似乎没有利用荆州配合江淮一线北伐的意图。
说起来,孙权和诸葛亮有一点点相似之处,诸葛亮六出祁山,孙权也是五伐合肥。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孙权也是“孙十万屡攻不克”,两人最后都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和孙权北伐的各自表述肯定不同,孙权不会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但两人的目的是一样,都是为了统一天下。
诸葛亮是没办法,只能咬牙从汉中方向出兵,可孙权为何不在兵进合肥的同时,也遣一上将从荆州出兵相助?
孙权听没听说过《隆中对》?不得而知,但稍有些军事智慧,就应该懂得两路同时出兵,互相配合作战的好处。
而且,东吴当时是有这个条件的,几乎全占荆州的州郡,且西和蜀汉,南抚交州,基本解决了后顾之忧。
孙权完全可以效仿《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孙权身率江东之众出于合肥。”
但自从孙权占据荆州后,似乎就没有比较坚决的利用荆州配合北伐的想法,孙权五伐合肥,有三次都在夺取荆州之后。
其中,只有孙权最后一次率部攻打合肥时,安排了荆州方向出兵配合,“权北征,使(陆)逊与诸葛瑾攻襄阳。”且荆州出兵不过万余。
在别的时间段,荆州方向大多都是在防御作战,少有主动出兵北伐的行为。
孙权想不想借助荆州实现其北伐意图?肯定想,自从东吴占据荆州后,孙权就移驾荆州治下的武昌(隶属江夏郡),在这里待了八年。
孙权在武昌建新城,甚至在武昌建国称帝。
毫无疑问,孙权本人相当重视荆州的战略地位,从这里遣兵北伐,绝对在孙权的脑海中酝酿很久。
可从实际行为上来看,孙权又少有让荆州出兵配合自己从东线合肥方向北伐的行为,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孙权试图和曹魏争雄的战略意图,在东吴政权内部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抵制,特别是荆州守将的抵制。
要想两路北伐,必须有合适的将领经营荆州,并甘愿执行孙权的战略,从荆州出兵配合。
如果荆州守将不配合,自然无法执行类似《隆中对》中规划的军事战略。
刘备西进益州后,留在荆州的是关羽。而东吴夺取荆州后,安排镇守、经营荆州的将领是后来权倾东吴的一代名将陆逊。
关羽死后,陆逊即接受孙权的委任,以“镇西将军”的名义镇守和统辖东吴所占据的荆州所有州郡。
本来这个位置,按照孙权的意愿,应该是留给吕蒙的,但吕蒙意外病故,就落到了陆逊身上。
孙权也安排了两个人牵制和辅助陆逊经营荆州,分别是朱然和诸葛瑾,朱然驻防在南郡治下的江陵,诸葛瑾驻防在南郡治下的公安。
但荆州的军、政方略,主要还是由陆逊主导。
“夷陵之战”后,孙权论功行赏,“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陆逊统领荆州更是名正言顺。
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没几个月后,就迁都建业,孙权移驾,但依旧留陆逊在武昌辅佐太子。
东吴赤乌七年(244年),顾雍死后,陆逊继任成为丞相,才离开荆州入朝辅政。
算起来,陆逊主掌荆州军、政大事,并留在荆州经营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这么长时间的经营,荆州的事务,陆逊有很大的发言权。
他刚接手荆州时,就主动向孙权建议要招揽和重用荆州本地的士人,并获得孙权的同意,《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逊上疏曰:“……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权敬纳其言。
这些因为陆逊的建议和举荐,变成荆州官员的本地士人及士族,理所当然就变成了陆逊的党羽,成为其稳定经营荆州的帮手。
加上陆逊在荆州期间,又有赫赫军功,荆州这个大战略区的军方事务,陆逊也是当仁不让的主导人。
因此,陆逊在荆州的影响力,或许还要超过孙权,甚至可以说,没有陆逊点头,荆州事务,孙权就插不了手。
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这是说,孙权跟蜀汉的交流,都要先通过陆逊,发给蜀汉的书信,先跟陆逊商量过后,再根据陆逊的意见,修改后发出去。
有人称赞这是君臣互信的一种表现,但何尝不是荆州事务,孙权绕不开陆逊的表现?
作为后来被称为“大帝”的一代开国皇帝,难道不希望自己乾纲独断?即使有事要跟臣子商量,也用不着如此谦卑,事事妥协吧?
这足以证明,在荆州,孙权要做任何事,都需要陆逊的配合。
而陆逊恰恰并不支持孙权以举国之力跟曹魏争雄,简单来说,陆逊比较保守,并没有多少进取心。
举两个例子可以证明陆逊的态度。
根据《三国志·朱桓传》中的记载,东吴和曹魏进行“石亭之战”时,朱桓曾建议击败或生俘曹魏主将曹休后,“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
但这个建议被陆逊否决,“权先与陆逊议,逊以为不可,故计不施行。”
陆逊的想法是击败曹休即可,不需要趁机占领更多曹魏所属的地盘,以免引起双方更大规模的国战。
在《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了一封孙权写给陆逊的信件的内容,在信中,孙权直接向陆逊发起了牢骚,批评其毫无进取之心,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在天下未定,还需要大家一起出力,只想守住基业,钱粮兵马自然足够,可要是只想着守业,不图进取,这种想法就太浅陋了。
这是孙权针对陆逊建议他重视内政,减少户税,尽量休兵息武,而做出的回应。
两人的想法谁对谁错不论,但至少陆逊不愿意过多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态度是表露无遗。
是陆逊真的害怕战争吗?
我想当然不是,陆逊一生征战罕有败绩,他绝对不害怕上战场。
但陆逊并不只是代表他自己,以及陆氏家族,他还要代表整个江东世家,他是整个江东世家在东吴军方的代言人。
东吴要进行大规模北伐,背后出钱、出粮、出人的,绝大多数都是江东世家,但江东世家并不支持孙权北伐。
这其中有经济原因,有政治原因,不管是怎么原因,陆逊作为江东世家的代言人,就必须以江东世家的态度为准。
江东世家不支持的,陆逊就不能去做,或许陆逊本人有进取之心,但他也受制于整个江东世家。
这也是孙权想北伐,只能自己亲自上阵的原因,即使攻打个区区江夏,都是孙权自己带兵上,亲率数万人都没有攻下文聘带着几千人镇守的江夏治所石阳。
如果是陆逊带着几万人去攻打江夏,结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早在赤壁之战前,东吴攻打江夏,就是孙权在后面支援,周瑜顶在前面冲,“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从而占据了半个江夏。
周瑜对孙权的支持,可不是陆逊能比的。
正是陆逊及其背后的江东世家不支持孙权北伐,所以,孙权占据荆州后,也无法效仿《隆中对》中提出的两路北伐的战略。
因为,想要荆州军队大规模出击,必须得到陆逊的认同,他在荆州的话语权,因为长时间的经营,超过了孙权。
对于东吴的北伐大业,相比起陆逊,估计孙权更怀念周瑜、鲁肃、吕蒙。
周瑜一生为东吴扩张征战,一直到死前都还在为孙权铲除刘备、夺占益州、占据南方跟北方曹操争雄而奋斗。
鲁肃虽然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可早在投靠孙权时,就提出了“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以图天下”的积极进取的建议。
吕蒙是孙权亲手培养、提拔,更是以孙权之命是从,如果吕蒙不死,统领荆州,孙权就不需要担心荆州不听从号令的问题。
哪怕是诸葛瑾,也比陆逊听话,但诸葛瑾没陆逊能打,也指挥不了荆州的军队。
至于陆逊死后,孙权也已经年迈,早已因内部的权力争斗,以及多次北伐无功,失去了中、青年时的进取心,再去和曹魏争雄,自然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