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勋哥说完了嬴政的统一,那已经统一了,国家制度应该怎么确立呢?自然是以秦的制度为基础来进行顶层设计,开始着手建立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咱们分几个方面来说。

先说皇帝制度。


(资料图)

秦王嬴政首要的就是解决自己的名号问题。他认为夏商周以来历代统治者都称王,如果自己也还称王的话,这么大的功劳,今若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所以不能叫王,那叫什么呢?有人拍马屁,说您啊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就不如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就叫皇帝吧。秦始皇也认为自己比这些人都强,那就叫皇帝。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他儿子就叫二世,三世,千秋万世……

一是皇权专制。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都是皇帝任免,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和司法等一切权力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权力,比周王的天下共主,明显是前进了一步。

二是皇帝有专用的称号——“朕”。以前谁都可以自称“朕”,丞相李斯认为这大大不妥,建议秦始皇把“朕”作为皇帝的专用名词。从此以后“朕”,在汉语文明圈里,一般情况下,只能中国皇上一个人用,除此以外,使用“朕”都是僭越行为。朝鲜历代国王只能叫“寡人”或者“孤”,日本比较牛点儿,因为隔着大海,很难被中国征服,所以日本天皇长期自称“朕”。

再说官制——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执掌群臣的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事,但是史料当中好像还没发现谁出任太尉一职的记载,难道秦始皇不放心枪杆子和刀把子,自己兼任太尉?当然,后世的三公的所指就不一样了,但都是指位高权重的头衔,什么司徒、司空之类的。

在丞相之下,设立九卿,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免。九卿的内容不用记,包括什么廷尉、太仆之类的。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供皇帝裁决。

秦始皇认为,周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搞分封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分封制是要废除的,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采用了郡县制。

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个郡,郡由中央政府直辖,设立郡守管行政,设立郡尉管军事,郡监管监察。郡下设县,满1万人的县,首长叫县令,不满1万人的,首长叫县长,南海郡的龙川县,县令就是号称“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后来秦灭以后,他统一了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

县下面设乡,乡下面设里。郡——县——乡——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密的地方政治体系。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一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世官职被流官制所取代,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的官吏是世袭的,各诸侯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周王一般干涉不了;郡县制下,官员是流官,由皇帝任命,并且有一定任期,干得好让你多干几年,干得不好,皇帝随时可以让你卷铺盖卷走人。二是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掌握了稳定的徭役和赋税。

今天就写到这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