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时期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到清朝台湾正式划归为中国版图,从鸦片战争列强瓜分中国,到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再次回归祖国怀抱,这片土地见证了开疆扩土的勇气,也歌唱了一首首悲壮的英雄挽歌。
2022年8月10日,《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白皮书指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资料图)
一、从地质结构看,远古时代台湾岛曾和中国大陆相连。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
地质学家们发现,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沉入海中,形成海峡,从而出现了台湾岛,但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我国福建陆地之间,直到5400年前,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
二、从考古发现看,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岛的考古发现,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1971年开始,台湾考古学家陆续在台南县左镇发现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学者将其称之为「左镇人」,左镇人是迄今台湾省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体质和形态上,他们很相似,有如堂兄弟。
左镇人
在台湾新北市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台北市圆山下层、台南县八里村、高雄县凤鼻头下层等多处遗址,出土大量的褐色砂陶、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文物,这批反映约6400年以前的社会状况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与祖国大陆的同期的仰韶文化极为相同。
在台湾高雄凤鼻头一带出土的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印纹硬陶罐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曾多次经营管理过台湾。
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
l 三国时期,浮海求夷洲(台湾)
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鬓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郭。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临海水土志》
东汉分三国,三国时,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曲有误,周郎顾”,相信大家都听过赤壁之战的火攻之计和善海战的周瑜,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中周瑜巧用火攻,借助东南风之力,破曹操大军,威名远扬。
赤壁之战
孙吴的海上交通一直都相当发达,他的海船北达辽东,南通交广及南亚诸国。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
其中“夷洲”即台湾。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国孙权就曾在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之众的舰队到过台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去台湾的行动。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往夷洲实地考察,而且“得夷洲数千人还”,这就为吴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吴国的一个地方官,也就是庙阳太守沈莹就写过一本书,名叫《临海水土异物志》,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台湾的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景象、风俗文化也多有描述。
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研究台湾的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散失不全,因为在《太平御览》之中引用一部分,所以才流传下来。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
l 隋炀帝招抚流求(台湾)
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江都是指扬州,澎湖列岛属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在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
三国后期,蜀汉为魏所灭,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亡,孙吴又被西晋所灭,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之后经历了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离奇去世,杨坚死后,其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已是皇太子的杨广即位。隋炀帝杨广曾三次派人到“流求”。
“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隋书》
公元607年,第一次派朱宽去台湾“求访异俗”,了解风土人情;公元608年,第二次派朱宽前往“慰抚”,但流求的那些土人部落不服从招抚;见流求不不服招抚,隋炀帝便决定以武力征讨。
“大业三年,拜武贲郎将。后三岁,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棱率众登岸,其主欢斯渴刺兜遣兵拒战,镇周频击破之。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棱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寞,继而开舞,分为五军,趣其都邑。渴刺兜率众数干逆拒,棱遣镇周击走之。棱乘胜逐北,至其栅,渴刺兜背栅而降。棱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渴刺兜自以军疲,引入栅。棱遂填堑,攻破其栅,斩渴刺兜。帝大悦。” ——《隋书·陈棱传》
公元610年,杨广拜陈棱为武贲郎将,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击杀流求部落酋长渴刺兜,俘男女一万人,立即返回。隋炀帝大悦,加封陈棱右光禄大夫,武贲如故,张镇周金紫光禄大夫,虽然隋朝没有在琉球建立过军队统治,但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
l 唐朝时,百姓移居台湾岛、澎湖
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台湾、澎湖的现象。
“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
——《施氏宗谱》
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到澎湖列岛定居,是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对于台澎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感忆》和《题澎湖屿》两诗流传,诗中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生动地描写出岛夷的风景和可见的生活场景,远离家乡,但也足以见当时人们开拓海外的决心以及不畏艰险的毅力。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我国已经有不少大陆人民移居台湾、澎湖等地,这也是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l 宋代,中国首次在台、澎驻军
南宋时,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中国在台湾附近的澎湖列岛上建造军营,派兵驻守,还把澎湖划归福建泉州的晋江县管辖。
“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诸蕃志》
“起知泉州。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成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宋史·汪大猷传》
毗舍邪是宋代文献对台湾岛或其旁近某岛屿的称谓。毗舍邪经常掳掠海边沿岸居民,朝廷年年派兵防守,耗费不少。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汪大猷时任泉州知州,在澎湖派驻舟船水师,派将领留守在那里,警戒台湾、澎湖地区水域陆地,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澎驻军。
《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也提到:汪大猷在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
l 元代,台、澎地区始有地方行政机构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两次派人去台湾宣抚、讨伐,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情,隶属福建同安府,从此,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巡检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
“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岛夷志略》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在澎台征收赋税,表明元朝政府在该地区建立起了比南宋时期更加强有力的行政统治。从此,台、澎地区开始有地方行政机构,行使赋税等统治权。
l 明代,多次保卫台湾,已然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扰乱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乾遁入台,大猷侦知港道纡回,水浅舟胶,不敢逼迫,留偏师驻澎岛,时哨鹿耳门外,徐俟其弊。道乾以台无人居,非久居所,恣杀土番,取膏血造舟,从安平二鲲身,隙门遁占城。”—《台湾府志沿革》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海寇以及一些商业集团在台湾、福建一带猖狂活动,林道乾集团寇乱边海,被都督俞大猷追剿逃到台湾,俞大猷留偏师驻扎澎湖,并派哨船封锁鹿耳门。林道乾看台湾人少,不是久居之地,便恣意杀害当地土著居民后,携财务逃往占城,这是明代官军第一次剿寇到台湾岛。
由此,台湾在我国海防方面的重要性渐渐地凸显出来,考量到沿海治安,明朝政府增设澎湖游兵,加强对台澎地区的管理。
“万历二年十月辛西,福建海贼林凤自澎湖往东番魍港,总兵胡守仁、参将呼良朋追击之,传谕番人夹攻,贼船煨尽,凤等逃散”——《明实录》
万历二年(1574年),以林凤为首的海上私人武装集团在闽粤沿海活动,福建总兵胡守仁受命追剿林凤海寇团伙,林凤从澎湖败退至台湾翘港,最终被迫逃到吕宋。这是明兵入台剿寇的第二次作战,也是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合作剿寇。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早在各国势力入侵台湾之前,明朝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已经涉及台湾本岛。
沈有容三次收复台湾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并企图谋犯鸡笼、淡水,明朝政府沿海戒严。
“镇以二游,列以四十艘,屯以千六百兵”。——《明实录》
1593年,日本政府递交文书给台湾,称台湾为“高山国”,并诏谕台湾归降,由于明朝政府在澎台派兵戒严设防,日本畏惧明军,被迫退兵。
1597年,为防止倭寇再度入侵,明朝政府开始重视澎湖戍守,设置游兵规章制度:“春汛以清明前十日为期,驻三个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为期,驻二个月。语(屿)、铜(山)二寨分兵为声援。汛毕,险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日小防。”,此时明朝政府已将台湾正式列入军事防卫区域。
1601年,大批倭寇在福建台湾等地烧杀劫掠,先是倭众六七艘流到东粤,迤俪闽浙间,至东番披其地为巢,四处掠商渔,民病之,镇守活屿(今金门)的福建都司沈有容奉命征讨,在深山坚持斗争的台湾义军与明军紧密配合,合力歼灭倭寇,沉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寇头目见大势已去,仓惶下海逃遁。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来到台湾附近,假借商人互市通商的名义,强占澎湖,在岛上伐木筑房,企图像葡萄牙占领澳门一样,占领台澎地区。
“夷意岂在市, 不过悬赂饵我, 幸而售, 将鼾睡卧侧, 踵香山澳故事, 睥睨中土尔”——福建史志
沈有容力主不可互市,绝其贼子之心,再次领兵一举驱逐荷兰侵略军。至此,台澎地区已是中国海防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防倭抗倭的前哨阵地。
1616年,日倭势力再度入侵,琉球国王尚宁得知这一消息后,速派通事蔡庭抵达福建,提前报告这一消息
“倭破,收泊大员,夷目大弥勒辈率数十人叩谒,献鹿馈酒,喜为除害也。”——东番记
朝廷起用沈有容为福州参将,“宣州沈君有容获生倭六十九名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沈有容软硬兼施分化倭寇势力,创下了未伤一兵一卒,生擒倭寇69人的光辉战绩,迫使倭寇打消了攻占台湾的意图,台湾本土人民献鹿馈酒,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明朝时,台湾已正式列入中国军事防卫的范围内,成为中国海防的战略要地。
“鸡笼山、淡水洋在澎湖屿之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东西洋考》
“汝若恋住东番,则我片板不许下海,寸丝难望过番,兵交之利钝未分,市贩之得丧可睹矣!归示汝主,自择处之”——《明经世文编选录》
明朝时期有关台湾的书籍文章很多,比如福建巡抚许孚远的《疏通海禁疏》,陈第的《东番记》、姚旅的《露书》、杜臻的《蓬湖台湾纪略》、张燮的《东西洋考》等。
《东西洋考》称台湾为“门外要地”,福建巡抚黄承玄在《题琉球咨报倭情疏》及《条陈海防事宜疏》等奏折中也一再强调台澎地位的重要,不容外人侵犯的立场,明确指出台湾系中国地方,不许外人涉迹。
此后,荷兰又在1622年和1624年侵犯我国台湾澎湖等地,皆被明朝军队击败,1624年9月,荷兰人再次带着先进武器再度入侵澎湖,并占领了台湾西南部的沿海地区作为贸易场所,两年后,西班牙以保护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为理由,占领了中国台湾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也就是今天台北县沿海一带及鸡笼山。1642年,荷兰军队攻占了西班牙在中国台湾北部的据点,把西班牙人赶走,中国台湾第一次变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l清朝,台湾划归为中国版图
·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台湾通志》
台湾被荷兰人占领后,1652年,郑芝龙的部将郭怀一曾领导台湾民众进行反抗,想要夺回台湾主权。可惜双方兵力悬殊,我们只有大刀、木棒、竹竿,荷兰军队却是大炮和子弹,最终郭怀一就义,起义失败。虽然最终这场战争以台湾人民失败告终,但是这是中华儿女为反抗外来统治,收复台湾主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流血斗争,也是一次大规模的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民族革命运动,对于台湾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661年4月,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投降条约上签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 施琅收复台湾,华夏最终一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第二年急病而亡,年仅39岁。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执政后,重用精通水师原郑芝龙部将施琅,令他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上任后,他屡次挫败郑成功儿子郑经的海上骚扰,并且向康熙帝建议,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施琅兵横渡台湾海峡,消灭了郑氏政权,实现了汉地地区的最终统一。并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台南)、凤山县(高雄)、诸罗县(嘉义),隶属于福建省。同时在台湾驻兵8千人,在澎湖驻兵2千人,加强了朝廷对台湾的管辖,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1885年改设台湾为行省,是当时中国第20个行省。
澎湖厅
l近代
清朝在台湾管辖的时间超过了210年,为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国强则民强,国弱则被欺,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次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因军事力量相差悬殊,我国最终大败,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作为正义的战胜国,向不人道的战败国日本追讨以前割让出去的领土,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中国地图
从地质结构看,远古时代台湾岛曾和中国大陆相连;从考古发现看,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各国势力入侵台湾之前,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就曾多次经营管理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