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曾国藩结束。
没有得到预期想得到的那种热血以及亢奋。
原本盼望读下老曾的故事,让我这个中年男人得到某种鼓舞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很显然失败了。这种失败和曾国藩无关,和小说作者唐浩明也无关。
【资料图】
纯属个人觉悟低下。
有段时间很喜欢读传记,也不记得读了多少。反正古今中外的读了不少。不过读多了,就觉得挺没劲。相当的没劲。
毕竟逐渐就会明白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生是无法复制的。何止无法复制,连借鉴都会变得很难。当然,这不过是为平庸找的借口。
曾国藩29岁能进入翰林,就这一点,就秒杀了绝大部分的人了。史书评价说老曾资质普通。这话听听就行,这种普通是放在了顶级学府中的普通,但已经远超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了。
老曾的巨大幸运还来自其爷爷,他的性格为人处事大都来自爷爷。可以说他的爷爷打下了家族日后兴盛的基础。一个人也好,一个家族也好,兴盛和衰败都是有迹可循的。
所以看一个人有无出息,会不会有出息。看他的爷爷辈...
这种感觉在重读余秋雨《我等不到了》,一样的强烈。当看到余老爷子怀着深情讲述老一辈的故事,我是激动的。这种激动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我没有这种感受,我又特别羡慕特别仰望。
看到别人说他的某部分来源于爷爷或者奶奶,我就很羡慕。我能看到传承的力量。
有些絮叨。但不太算废话。不必苛责不幸,我们可以做个好长辈。
曾国藩在打下南京之后,为了迎合上面,准备撤军。当时曾国藩的部队号称湘军,这些人大都来自湖南。撤军后,这些人就把搜刮的太平天国积攒的金银珠宝一船一船运回了湖南。
从此这些见过世面的职业军人放下了武器,开始利用战争积累的财富进行了家族的革新。或者把钱拿去做买卖,更多的把钱投在了下一代的教育上。
当然,这其中肯定是血淋淋的。至于要说这些钱,也一定是罪恶的。
但是依然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再过几十年后就从湖南这个地方走出了一代伟人,这种并不太算巧合。
当然,很难说的更清楚了。
衡量一个家族的有无复兴的可能,就看其是否重视教育。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只要内心不是贫穷的,那么依然有机会。或者说即便自己身处于泥泞沼泽之中,能否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过是为下一代打下基础。
当然,要有此等觉悟也是很难的。
所以无论怎样,认清自己的使命以及所处的历史地位这很有必要。
起码不至于惶惑,也不至于空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