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写一系列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中,经常有人在评论区提出一个大大的问题,清流也不是好人,清流与严党无异,清流掌权后也是做的跟严党一样的事情。
清流是不是好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不加定义的好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对我来说,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只要这个人没有主动的去害人杀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被称为坏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电视剧中,严党“毁堤淹田”,诬陷海瑞,捉高翰文,都是在行害人之事,是属于坏的范畴。而清流整部剧中,没有针对某一个人,做出下三滥的勾当,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清流是不是好人不好说,至少在剧中,不算坏。
有人说,在一开始开会的时候,严党,清流和司礼监做出改稻为桑的决定,清流就是在助纣为虐。殊不知,正是因为周云逸在清流的指示下,弹劾严党未果,清流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听从于严党。
很多人有一个误会,就是和严党同朝为官,放任严党的罪行而不顾,这种人就是坏人。又有人说,一个人,爬到内阁这个级别上,怎么可能还是一个好人。
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主观上的认识是个人的事情。在清流准备放弃淳安的时候,李妃出来说,这天下,是王爷的天下,也是世子的天下,不是他严嵩的天下。为了以后,我们也要救得一人是一人。其实这从侧面也反应出,清流至少还考虑了苍生,一个人,不论是内阁高管还是淳安县令,只要他心里挂念着百姓,就应该是一个有良心的官。
又比如胡宗宪,他作为严嵩最信任的大臣,你非说他是一个好官,我想没有人可以信服。他必然要为严嵩做一些事情,才有爬到这个位置的可能。可是他既然到了浙江巡抚这个位置,他就要为他的百姓考虑,他要为他以后的名声考虑,那么他做出来的决定,就是一个好的决定。
而实际上,哪里有那么多好人和坏人呢?人怎么能被简单的划分为好人和坏人呢?戏剧上的面谱,只要看他是白脸还是红脸就能分清是忠臣还是奸臣。可是如果在生活中,人真的可以这么简单的划分好坏吗?
大明王朝中,很显然的,清流为什么要“倒严”,就是因为严党闹的太不像样子了。高拱在第一次会议上说严世藩娶了九个老婆,而嘉靖一出来就说:“好汉才有九妻。”
严党清流司礼监,郑泌昌何茂才田县丞,海瑞王用汲谭纶,所有人都在旋涡当中。
倒严成功之后,嘉靖让严嵩给六必居提匾,徐阶没有阻止,就能说明徐阶坏吗?
如果到了这个内阁层面上,我们还是在纠结一个人是好是坏,我想可能就偏离了这部电视剧的主旨。我们也不用把自己的道德标榜得太过高尚,在前途利益面前,能保证不去伤害其他人,已经是一个难得的品质了。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海瑞妻子难产,女儿落水而死,对于这个家,真的负责了吗?
海母对儿媳的态度,真的称得上是好人吗?
而李时珍明知道嘉靖不相信自己,还是一心想着给皇上看病,给皇上开药方,这难道不是闲的没事了?
电视剧最后,没有改稻为桑,而改在江苏收棉花。很多人抓住这件事说徐阶和严嵩无异,如果您真的认真看电视剧的话,就应该知道,嘉靖为什么没有杀严嵩?是因为有些事情严嵩自己也控制不了,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导演把这一段演出来,并不是为了展示徐阶家也是贪污犯。
当我们看一部剧,尤其是《大明王朝1566》这种级别的剧的时候,如果最后看的结果只是为了分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的观看角度,不如不看。
如果你看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那么你的人生可能会过的轻松许多。可是在这种视角之下,你会丧失一种更深层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究竟大明王朝怎么了,为什么每个人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他们家人都这么坑。为什么严党,清流和司礼监,没有一个真正为老百姓请命的人?为什么海瑞的话,整个朝廷都没有人可以反驳,而不反驳也不赞成,才是职场的精髓。
正是这种精髓,导致了淳安建德两地的灾难一遍又一遍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