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

溥仪头戴瓜皮帽,身穿白色长袍,外套元青色马褂,脚穿平底布鞋,戴副眼镜,已消瘦得脱了相,不似在宫中那样吃完了玩,玩完了睡,睡完了再吃。此时,被赶出皇宫的溥仪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1)如父亲载沣一般,紧闭家门,从此不问世事,与兄弟姐妹一起,安安稳稳地生活,承认自己的辉煌已成过去。


(资料图)

(2)凭借威信,召集遗老遗少,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走马观花的混乱政府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

(3)接受日本人的帮助与控制,甘做傀儡,远涉东北,建立伪满,登基为帝,恢复祖业,再续清朝命脉。

这是出宫后的溥仪与日本人在一起。虽然,他也曾犹豫不决,但在日本人的怂恿下,他还是选择了第三条路。父亲载沣也曾劝他不要执迷不悟,一切已成为过往,但溥仪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

这是清朝首富盛宣怀的一张名片与盛公馆所订牛奶的开支详情。清朝中后期,自红顶商人胡雪岩倒下后,盛宣怀则成为一位官商界的代表人物。

(1)盛宣怀的名片上明确写着他的差务、荣誉头衔、官职。差务是朝廷钦派的商务大臣,荣誉头衔为太子少保,而官职是工部左侍郎。这样的职位在当时官场上足可被称为“大人”。

(2)盛宣怀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多领域开创了引领时代的壮举,在教育领域创办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医疗领域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工业领域涉及轮船、铁路、纺织等;经济领域创办交通银行。

(3)盛宣怀的财富积累当时无人可及,又通过与豪门联姻,成为上海最大的豪门显贵。他很早在生活上与西方接轨,并形成定期向当时的洋货行购买饼干、汽水与牛奶的习惯。盛宣怀基本上每天都要喝牛奶,每月仅牛奶一项开支就超过洋圆4元。这相当于当时上海普通工人一个月的薪水,也相当于当时农村人一年的生活开销。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的葬礼规模之大远胜于当时的达官显贵,整个丧葬队伍足足有五千多人,动用马车一千多辆,耗资30万两白银。上海人惊叹,这样的葬礼虽非国葬却胜似国葬。

这位皮肤黝黑,身穿棉袄、棉裤、棉鞋的男子是一位民间手艺人。他可以驾轻就熟地将破碎的瓷盘、瓷碗、瓷缸、花瓶之类的物件重新修复起来。

(1)这位男子被称为“锔瓷匠”,可用手中的金刚钻将破碎的瓷片打上孔眼,然后再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瓷碎片连接起来。这样破碎的瓷器就会变得完整,能像以前一样使用。

(2)过去穷人家不小心将瓷器打碎是不舍得花钱再买一个新的。他们考虑到将碎的瓷器锔起来要比买一个新的更省钱。于是,他们花钱让锔瓷匠将瓷器重新修复。这样看起来虽然不完美,但并不影响使用。

(3)过去达官显贵之家珍藏着一些价格昂贵或极具价值意义的瓷器。他们不小心将这样的瓷器打碎后,也会花钱让锔瓷匠将瓷器重新修复。因为,这样的瓷器是无法替代的。比如,宫中御赐的皇家瓷器。

当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曾赏赐二弟桂祥一个五彩龙凤碗。于是,桂祥将其视作宝贝一样供起来。后来,这个碗传到桂祥的儿子德锡手里。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德锡的大福晋不小心将这个碗碰落在地打碎了。德锡大怒之下要将大福晋休了。最终,在大福晋的娘家人劝说下,德馨才答应不休,但要求大福晋必须将换己一只欢的一副纯金手镯中的一只拿出来。就这样,德锡请了当时京师有名的锔瓷匠,将大福晋的金手镯打成三十多个金锔,重新将这个碗修复完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