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拧不过大腿。这句俗语在很多场合都适用,在官场上更是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清代为例,当知县与总督之间发生矛盾时,倒霉的绝大多数都是前者。正如经典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总督参下属官员,朝廷照例是不应该驳的!一驳,这个总督也就没办法当下去了。”


【资料图】

在胶东历史上,就有一位因得罪总督而去职的知县,实际上,他在当地民间还颇有口碑。

这位知县名叫张绪,字小曼,浙江分水县人,功名不详(县志没有记载),应在贡监以下,甚至可能不是生员。

在承平年代,没有正式功名,照说很难做官。不过,张绪应该有些门路,雍正八年,他经人(应当是朝中或地方某位大臣)保举,试任为莱州府掖县知县。

所谓“试任”,含义比较接近现在的“试用期”。如果期间表现优秀,就可以转正;表现不佳则就要去职。在张绪试任前一年,有位名叫孙辉宗的举人也得到了试任掖县知县的机会。但他应该没有成功转正,因为仅仅一年之后,张绪就成为他的接替者。

虽然并非举人进士出身,但张绪做起事来却毫不含糊。清代《掖县志》为他专门立传并称赞道:“宽惠明敏,有才局。”因此,他后来成功转正,在掖县一干就是三年。

由于资料有限,张绪在任期间都做过哪些实事?暂时不得而知。不过从《掖县志》的笼统描述来推测,应当是有过一番作为。

张绪去职的原因前已提到,就是得罪了一位总督。那这位总督又具体是哪位历史人物呢?

对此,清代《掖县志》有所隐讳,只称“制府王”而不载其名。结合历史背景(清代大部分时间山东只设巡抚)和年代来判断,这位总督应当是雍正十年上任河东总督的王士俊。

河东总督,在理论上负责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事务。不过,王士俊很受雍正皇帝信赖,权力似不仅限于此。后来他就曾奉命东巡,主持了胶东半岛沿海卫所裁并设县工作,海阳县和荣成县,就是在他的提议下设立的。

王士俊办事干练,可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在官场树敌不少。雍正朝时,他还可以依靠圣眷而屹立不倒;但到了乾隆朝,他很快失势获罪被罢官。

张绪和王士俊在官衔上相差较大,按说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但不知为何,两人却有旧怨——也可能是王士俊与张绪的举荐人有矛盾。因此,张绪虽然在任掖县期间颇有口碑,但王士俊后来还是以“失察”之名,将他参奏解职。

为当地做了实事却遭到公正待遇,张绪的经历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掖县志》载:“张绪,……雍正八年,由保任试掖。宽惠明敏,有才局,遂授职。会制府王与有故嫌,借失察去之。掖人惜焉。”群众的眼光还是雪亮的。(本文作者:耳左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