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但是为人胆略非凡,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他加入红巾军后得以快速提高和充分发挥,最终建立了大明朝。老朱同志不像杨坚、李渊等人那样的贵族出身,他就是从社会最底层打拼上来了,自小就见惯了当官的贪污腐败横行,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他看来,元朝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官员贪污。
如果不是那些当官的贪污,百姓们就不会忍饥挨饿,就不会想着推翻元朝的统治,也不会有他崛起的机会,所以老朱打心眼里就痛恨贪官。老朱作为开国皇帝,自有其刚毅果决的一面,在面对贪官的时候,丝毫不犹豫,直接处以重刑,甚至开创性地把贪官制作成人皮草人,就这种力度,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但是让人纳闷的是作用却不太明显,贪官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深。
(资料图片)
后世也都在探究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个人认为需要结合明朝官员的选拔、考核、监督和薪酬制度来分析。
朱元璋画像
一、明朝官员的选拔制度
团队的力量永远都大于个人的力量,就算能力再强的君主,也需要一帮官员来帮他管理国家。华夏文明早在炎黄时期就通过任命官员来帮助最高统治者处理各项事务,但是那个时候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主要从实力较大的部落中选出一些有能力、有威望的部落首领来作为官员,部落首领基本都是父死子继,所以这些官员基本也都是父死子继,比如尧舜时期的鲧是负责治水的官员,鲧被处死后,他的儿子禹继续担任这个职位。
一直到夏商周都是这样的制度,贵族世袭制,由贵族来充任官员,形成庞大的世卿体系。如果有哪家世卿实力发展超过了君主就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如同老田家取代了老姜家,这种制度无论是对君权还是对国家都是弊大于利,秦孝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通过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消除世卿的影响,通过军功爵制来选拔将领和官员。国家有仗打的时候这种制度是一点毛病没有,一旦国家处于和平时期,就无法保证官员的更新换代,同时过于偏重武力。
大明盛世
一代雄主汉武帝高瞻远瞩,正是看到了这个弊端,加上他开拓了广阔的疆域,需要更多的官员来帮助他治理天下,所以他创造性地制定了察举制来选拔官员。察举制最大的漏洞就是拥有察举权的官员很容易被操控,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后期官员几乎都是出自一些门阀大族,也正是因为这些世家大族的原因,汉朝被曹魏给灭了。
曹魏没有想法子去优化这个制度,反而变本加厉的制定出九品中正制,意图拉拢更多的世家大族帮助他们老曹家一统天下,结果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老曹家被自己拉拢的司马家给取代了,司马家本身就是作为大家伙的代言人上去的,很难有魄力去改变这种制度。
一直到隋朝的杨坚才凭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制定出了科举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一直被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终结。科举制选官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成绩优秀的考生做官,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八股文章,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笔和才华,却无法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操守和修养,道德水平不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岂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明朝官员
二、 明朝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制度
明朝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作出优化,在中央机构吏部中专门设置一个考功司来主管官员的考核,同时在六部之外专门设置了督察院来负责官员的监督。
考核分京官和地方官,京官六年考核一次,地方官三年考核一次,考核标准主要就是官员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好了自己的各项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任务,包括教育、农业、人口、赋税徭役、诉讼和治安六项;是否违反了朝廷禁止的内容,包括贪污、严酷、浮躁、懒惰、年老、体衰、大意和庸碌八项。考核成绩比较一目了然,就是不称职、平常和称职三个等级,称职的才能升官、平常的不升不降,不称职的贬官,甚至如果是贪污的话,还会被处以极刑,剥皮实草。
对于官员的监督不像考核这般很有结构性,就是在地方上设置十三个御史来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等行为,中央部门的话主要就是靠六科给事中来监察。
明朝京官
考核流程是官员自己先写出自己的综合表现情况,然后负责考核的官员再来判断,这中间如何能保证被考核的官员不弄虚作假、考核的官员不沆瀣一气?前面也说了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读书人都是有智慧的人,他们更懂得如何报团取暖,同门、同乡、同窗和同科都能让他们抱成团,其中一科进士都是按百人计,这得有多少同科关系存在。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竟然只有十三个御史来负责整个大明朝地方官的监察,行省、州府到各县,金字塔一般,一个行省得有多少官员需要监察,就靠一个御史来负责,把他劈成两半都不够,这还是这个御史相当负责的情况,如何他稍有懈怠,或者稍有私心的话,这个工作就等于样子货。
这个制度最大的漏洞还不是这些,而是关于负责考核和监察的官员自身的贪污腐败问题谁来考核和监察?这不很容易就导致先从他们开始带头腐败吗?
明朝官员的悠哉游哉
三、 明朝官员的薪酬制度
老朱的概念里官员就不能过的太好,官员就应该给百姓们发挥好带头作用,勤俭为先。他还认为官员薪酬高了,就容易滋生对物质的欲望,会堕落。故而老朱打造出了用人成本最低的官员体系,正一品的大臣年薪换算成粮食的话,也就1044石,要知道早在汉朝地方上的郡守都是2000石了,这都过了1000多年了,不增反减。
这还不止,老朱为了推销自家的宝钞,就用宝钞来取代一部分粮食作为工资下发,但是他没想过就他们那个时代的人能玩的赚金融才怪。宝钞越印越多,越来越不值钱,等于官员的薪酬不断在下降,要知道官员也是人啊,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再则大到一个府,小到一个县,各种具体的事务都需要一些小吏去办,小吏们的工资却不在国家财政考虑之内,竟然需要各级官衙的官员自己出。
老朱给官员们开的薪酬本来就低,官员们不光要养自己家,还得养很多小吏的家,当然节省点过的话,肚子还是饿不着的,像海瑞那样艰苦度日,薪酬还是够用的。可老朱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想着参军,因为喜欢打仗?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
他自己都知道生活条件是要发展和改变的,他却不知道他的官员也不会一直满足这样贫苦度日的生活条件,加上社会在不断发展,民间财富越来越多,各种地主、商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社会财富大量的向他们这些人身上集中,这叫官本位体制之下的官员们情何以堪,这种情况又有多少官员能清廉自守?如果有很多个海瑞的话,我们今天也不会这样推崇他。
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在官员选拔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文章和才华,对廉政思想基础的考量缺乏一针见血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官员考核和监督的时候没有把相关负责的官员纳入到体系里面去,让这部分的官员缺乏有效监督,一旦他们贪污腐败,对整个大明朝的吏治将造成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
在制定官员薪酬制度的时候缺乏人性化,对于荀子提倡的性恶论没有引起重视,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合理都会让官员难以自持。综上所述,靠严刑峻法,乃至皮草人是无法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的,贪官依然会杀不尽、灭不绝,个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重视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状况来制定出更完善的制度。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