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梁山是主角团体,所以剧情主要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南征一路都只讲述了宋江、卢俊义等人率领大军与方腊交战,我们也只看到了战场厮杀。但是这其中存在很多隐性的重要条件,是难以从描写中体现出来的。就像姚明、奥尼尔的防守能力不仅仅是数据能体现的一样。所以,说方腊败给宋江是片面的,其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宋江率领的梁山军只是其中之一。

一 骁勇善战的梁山将士

我们首先说一说两军的实力对比。就书中的描写来讲,梁山在将的质量上要胜过方腊,尽管方腊军有王寅、邓元觉、石宝、方杰这样水平很高的大将,但是充其量也就是梁山五虎的水平,而梁山在五虎级别之上还有一个玉麒麟卢俊义。纵观全书,能和卢俊义一较长短的只有杜嶨和史文恭两位,方腊军中并没有这一级别的上将。


(相关资料图)

另外,梁山除了五虎,还有至少五位不逊色于五虎或者说能和五虎比肩的大将,他们是鲁智深、武松、花荣、徐宁、杨志。此外,八彪这一级别的高手也是梁山的优势,方腊军这一级别的人物很少,大致就只有厉天闰、司行方等寥寥数人,中间的断层比较严重。所以单就大将而言,方腊军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要略逊于梁山。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梁山仅仅分兵两路,而方腊的大将却分散驻守各个城池,也就是说按照比例,南军中一个将领所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梁山头领。就像《封神演义》中阐教都是聚在一起,截教则是一个一个地填坑。

背靠大树好乘凉

说完将我们再说说兵。就士兵数量而言,方腊军无疑是占有优势的,但这仅仅是与昔日的梁山军做对比。南征时期的宋江别管受不受排挤和打压,但他做的是正经八百的朝廷官职,统率的人马也是朝廷配备的,也就是说方腊要对抗的不仅仅是昔日的梁山军,还有朝廷派来的南征大军。

诚然宋江和卢俊义仅仅是正副先锋,统领的人马也只是南征大军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兵源是可以得到很好保障的,死了一批主帅就会给他们补一批,说源源不断都不为过,而方腊的义军死一个便少一个,越打就越少,以致越到后期越艰难。

另外,“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宋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兵源,还有物资。他们不需要为了粮草、盔甲、兵器而忧心忡忡,可以说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的条件即便是全盛时期的方腊军怕是都做不到。毕竟他们仅仅是义军,如果不是受不了压迫也没必要插旗造反,所以条件自然是很苦的。攻城略地可以抢夺资源,但是这样的固有资源是有限的,不从事生产,得不到税收,一旦在战争中陷入僵局,越往后情况就会越糟糕。

所以,在后勤保障上,方腊完全无法和宋江相提并论,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穷。

三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占一样就很可能左右战局。方腊起义时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但是到了梁山南征时,方腊在三方面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先说天时,能够利用天时做文章,在战斗中受益的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这等人物方腊麾下没有。或许在他们传教时偶尔还能利用“天气预报”蛊惑一下民心,但是在人才辈出的梁山面前就玩不转了。当然了,梁山也没有很好利用这点。

其次是地利。由于朝廷是攻,方腊是守,所以方腊军本是占据地利的。但是方腊将军队铺得太大,占领的城池多,又不能做到有效的相互照应与救援,这就给了梁山稳扎稳打、各个击破的机会。而方腊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而没有做出任何有效行动,最终走向了败亡。

表面看,南军多次利用地形优势对梁山造成了有效杀伤,但是于大局而言,这样的局部胜利是掀不起任何波澜的,也就是说本来坐拥地利,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被梁山步步为营的蚕食,那么这所谓的地利和没有也没什么区别。

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方腊能起义成功,占据半壁江山靠的就是人和。然而在得到权势之后,他们对底层的统治比朝廷更加残暴。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百姓对南军的畏惧、抵触甚至痛恨,这也是历朝历代起义军的通病。他们因不满压迫而反抗,但是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反而变本加厉的压迫曾经的“自己”,这就会让百姓对他们更为痛恨。像陈胜、太平天国等都是这个问题。《水浒传》中的田虎、王庆、方腊同样如此。

靠人和“起家”,最后却失了人和,这样的势力注定不会长久。

综上所述,纸面实力和实际战力本就不是一回事,更何况打仗打得不光是仗,还有经济和民心,方腊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优势,覆灭自然只是早晚之间而已。

推荐内容